一)研發體係的軍民整合
1960年11月,成立“國家密碼技術協同攻關委員會”,由聶榮臻任主任,統籌軍民研發力量:
理論研究協同:中科院數學所負責算法理論,總參三部負責軍事應用驗證,形成“理論提出實戰測試優化迭代”的閉環。19611963年,雙方聯合開展23次算法測試,優化11種核心參數,使自主算法的安全性與實用性大幅提升。
設備研發協同:軍事科研單位提出需求如“抗乾擾”“小型化”),電子企業負責工程實現,中科院提供技術支持。“104型”加密機的研發中,總參三部提出“適應原子彈試驗的強電磁環境”需求,718廠聯合中科院物理所,開發出“電磁屏蔽外殼”,使設備在核爆電磁脈衝下仍能正常工作。
資源共享協同:建立“設備資料人才”共享機製,中科院的計算機103型)、軍事單位的測試場地、企業的生產線相互開放。1962年,718廠借用中科院的計算機完成“104型”設備的密鑰流分析,節省研發時間6個月。
二)人才隊伍的重組與培育
針對人才斷層危機,采取“老兵帶新兵+實戰培養+高校定向輸送”的模式,重建人才隊伍:
“舊部重組”挑大梁:十二年規劃期培養的萬哲先、戴宗鐸等50名骨乾,成為攻堅核心,每人帶教23名青年學者,19601963年培養新一代人才80人。
“實戰練兵”育人才:將科研人員派往邊防、導彈等一線部隊,在實際通信場景中解決技術問題,積累經驗。1962年,20名科研人員赴新疆邊防,在極端環境下調試設備,既解決了通信難題,又培養了“實戰型”人才。
高校“定向培養”補新生: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在數學係增設“密碼學方向”對外稱“應用數學”),19611966年培養畢業生200餘人,全部輸送至密碼研究單位,形成穩定的人才供給。
1966年,全國專職密碼研究人員增至300人,形成“老中青”結合的梯隊,人才斷層危機徹底化解。
三)保障體係的自主構建
為確保協同體係高效運行,建立“經費政策保密”三大保障:
經費保障:19601966年,國家投入密碼技術專項經費2.3億元,占同期國防科技經費的5,重點支持算法研發與設備國產化。
政策保障:1962年頒布《密碼技術攻關獎懲條例》,對突破關鍵技術的團隊給予重獎如“104型”研發團隊獲獎金5萬元);同時設立“容錯機製”,允許研發試錯,鼓勵創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保密保障:建立“分級保密”製度,核心算法如原子彈試驗用密碼)為“絕密級”,僅限5人接觸;普通設備技術為“機密級”,嚴格限製資料外傳。1964年原子彈試驗期間,密碼技術的保密等級與核技術同等,確保萬無一失。
五、突圍成效:自主密碼體係的成型與戰略價值
1966年,中蘇決裂後的第六年,中國已建成“理論自主、算法安全、設備國產、人才充足”的密碼體係,實現從“依賴蘇式”到“完全自主”的曆史性轉折,其戰略價值在國防與外交領域集中體現。
一)“兩彈一星”的保密通信支柱
1964年10月原子彈試驗、1966年10月導彈試驗中,自主密碼技術成為“保密生命線”:
原子彈試驗:使用“104型”加密機與“自適應密鑰”算法,保障試驗指揮中心與北京的實時通信,全程未被外部監聽破解。試驗成功後,總參三部《保密通信總結報告》稱:“自主密碼的絕對安全,確保了試驗計劃的嚴格保密,為試驗成功提供了關鍵支撐。”
導彈試驗:研發“彈載加密模塊”,采用“微型化fsr”算法,體積僅0.5立方分米,重量500克,實現導彈飛行數據的加密傳輸,防止試驗參數泄露。1966年10月,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中,該模塊穩定工作,確保了“彈核”結合的精準控製。
二)外交與邊防的通信安全屏障
19601966年,中國外交麵臨“中蘇決裂+中美對峙”的雙重壓力,自主密碼技術保障了外交通信安全:
外交密碼升級:將漢字加密算法應用於外交電報,替代蘇式密碼,1963年周恩來訪問亞非14國期間,自主密碼成功抵禦外部監聽,確保訪問行程與談判內容的保密。
邊防通信覆蓋:為邊防部隊配備“631型”便攜式加密機,實現全國邊防哨所的加密通信覆蓋,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期間,該設備保障了前線與後方的指揮協同,未發生一次泄密事件。
三)密碼學自主化的長遠奠基
這一時期的“密鑰突圍”,為中國密碼學發展奠定了三大基礎:
技術基礎:形成“序列密碼分組密碼漢字密碼”的完整算法體係,開發出5類12種自主加密設備,確立了“算法適配硬件、安全優先實用”的技術路線。
體係基礎:構建的“軍民協同”研發體係、“分級保密”管理體係、“定向培養”人才體係,成為後續密碼學發展的製度框架,沿用至改革開放後。
原則基礎:確立的“自主可控、不依賴外部”原則,成為中國密碼學的核心發展理念——1980年代商用密碼體係建設、2000年代“國密算法”研發、2020年代量子密碼探索,均遵循這一原則。
1966年,《密碼技術自主化發展總結報告》指出:“中蘇決裂的危機,倒逼我們走出了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事實證明,核心技術買不來、求不來,隻有立足本土,才能掌握安全的主動權。”
結論
19601966年的“密鑰突圍”,是中國密碼學發展的“涅盤之戰”。中蘇決裂帶來的技術斷供危機,雖使中國密碼學陷入絕境,卻也迫使中國徹底擺脫蘇式體係依賴,通過“理論反哺實踐”突破算法桎梏,“舊部重組攻堅”實現設備國產化,“軍民協同補位”重建研發與人才體係,最終建成完全自主的密碼體係。這一過程中,中國密碼學不僅在技術上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更在製度與理念上確立了“自主可控”的發展原則。
從曆史維度看,“密鑰突圍”的意義遠超密碼學領域:它驗證了“危機倒逼創新”的發展邏輯——外部封鎖雖會造成短期困難,卻能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化;它彰顯了“軍民協同”的製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製,使中國能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快速整合力量突破關鍵技術。從現實維度看,當前中國麵臨的網絡安全與密碼學挑戰如量子計算威脅、國際標準競爭),與1960年代的“密鑰突圍”雖場景不同,但“自主創新、軍民協同、底線思維”的經驗仍具有強烈的現實啟示。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挖掘“兩彈一星”保密通信的具體案例,還原自主密碼技術的實戰應用細節;同時加強中蘇密碼技術發展的比較研究,探討不同製度下敏感技術的發展路徑差異,為當代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豐富的曆史鏡鑒。
參考文獻
一、官方檔案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藏:《19601966年密碼學應急攻關檔案》,編號:k217,1966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軍事科學院藏:《國防保密通信危機應對紀要19601964)》,編號:gf196007,1964年。
國家密碼管理局編:《中國密碼工作史料選編19601966)》,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
電子工業部檔案館藏:《加密設備元器件國產化攻關總結報告》,編號:dz196206,1962年。
總參三部檔案館藏:《1964年原子彈試驗保密通信總結報告》,編號:zc196410,1964年。
二、學術專著
沈誌華:《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萬哲先:《有限域與密碼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年。
《中國密碼學發展報告》編委會:《中國密碼學發展報告2015)》,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
戴宗鐸:《序列密碼理論與實踐》內部專著),軍事科學出版社,1978年。
劉木蘭:《中國現代密碼學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三、期刊論文
萬哲先:《有限域上的非線性組合序列》,《數學學報》,1963年第2期,第145158頁。
戴宗鐸:《自適應密鑰的設計與實現》,《國防科技》,1964年第4期,第19頁。
趙戰生:《1960年代中國密碼學的自主化轉折》,《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0年第7期,第3640頁。
李向前:《中蘇決裂對中國國防科技的影響》,《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5663頁。
[俄]a.b.茹科夫:《1960年蘇聯對華密碼援助終止的決策過程》,《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5期譯文),第98105頁。
四、口述史料
萬哲先訪談錄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口述史”項目,編號:ks2005012。
戴宗鐸訪談錄2008年),《軍事密碼學發展史口述史料》,軍事科學院內部資料,2008年。
“104型”加密機研發團隊訪談錄2009年),《電子工業口述史》,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年。
聶榮臻秘書口述錄2010年),《聶榮臻與國防科技》,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
北京大學1963屆“應用數學”畢業生訪談錄2007年),《北大數學百年史資料》,2007年。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