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的起爆授權傳輸,嚴格遵循“北京授權馬蘭加密羅布泊執行”的閉環流程,每一秒都經過精密設計:
145950:北京總指揮部通過信箱向馬蘭基地發送最終“人員密鑰”16位“”),陳恒在主控站接收並核驗無誤。
145953:陳恒啟動“雙密鑰交叉驗證”,主控站自動獲取引爆裝置的“設備密鑰摘要”,與人員密鑰進行運算,0.8秒後生成“起爆授權指令”——“15時整起爆”。
145955:陳恒使用“漢字筆畫拆解法”加密指令:將“起”“爆”二字拆解為筆畫碼,與時間戳“145955”異或,生成64位密文“000000”。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45957:密文通過“鐵塔線”傳輸,3800公裡距離的傳輸耗時4秒,於145961即150001,因進位顯示為150001)到達羅布泊引爆裝置。
150001:引爆裝置在2秒內完成解密,驗證指令無誤後,自動觸發起爆程序。
150004:原子彈成功爆炸,蘑菇雲在羅布泊升起。
從陳恒接收人員密鑰到起爆成功,全程僅14秒,其中加密傳輸耗時7秒,創下當時全球核試驗加密通信的最快紀錄。更關鍵的是,整個過程未被外部監聽係統截獲有效信息——美國國家安全局事後的《1964年10月中國核試驗通信監聽報告》顯示:“截獲的少量信號為無意義二進製串,無法解析內容。”
三)全球加密通信史上的裡程碑意義
陳恒團隊創下的7秒加密紀錄,在當時具有顯著的技術突破性:
速度突破:1964年,美國核試驗的加密通信平均耗時20秒,蘇聯為15秒,中國的7秒速度實現“後發超越”;
安全突破:首次實現“指令加密傳輸解密執行”的全流程無泄露,驗證了自主密碼技術的絕對可靠性;
範式突破:開創“文化符號漢字)+現代密碼”的融合範式,為非西方語言國家的加密技術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1964年11月,周恩來總理在國務院會議上特彆指出:“原子彈爆炸成功,是核物理、工程技術與密碼通信共同的勝利——沒有陳恒同誌的‘7秒加密’,就沒有這聲讓中國挺直腰杆的巨響。”
四、曆史回響:“絕密護航”的技術遺產與精神內核
19621964年的核試驗密碼保障實踐,不僅為“兩彈一星”工程築起“絕密防線”,更留下了影響深遠的技術遺產與精神內核,成為中國密碼學與國防科技發展的“精神燈塔”。
一)技術遺產:從“核試驗保障”到“體係化發展”
陳恒團隊的創新成果,直接推動了中國密碼技術的體係化發展:
算法體係:“8級fsr非線性組合”“漢字筆畫拆解法”等算法,成為1970年代“中國序列密碼體係”的基礎;1980年代商用密碼研發時,“雙密鑰交叉驗證”的思想被融入s2橢圓曲線密碼算法的密鑰管理機製。
設備體係:為核試驗研發的“信箱加密終端”“雙密鑰驗證模塊”,後續迭代為“軍用加密通信機”係列產品,裝備陸、海、空三軍,實現國防通信加密的全麵自主化。
標準體係:1965年,國防科工局以“鐵塔馬蘭”體係為藍本,製定《國防保密通信標準》,首次確立“分級加密、雙因子認證、全流程管控”的國家標準,沿用至今。
二)製度遺產:國防保密通信的“馬蘭範式”
“人技結合、全流程管控”的“馬蘭範式”,成為中國國防保密通信的製度模板:
協同機製:形成“科研單位理論)+軍工企業設備)+作戰部隊應用)”的協同攻關模式,1965年後在導彈、衛星等工程中廣泛應用;
保密製度:“雙人雙崗、三重驗證、全程追溯”等製度,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成為國家秘密保護的通用準則;
人才培養:從馬蘭基地走出的28名密碼骨乾,後來多數成為國家密碼管理局、國防科技大學等單位的核心力量,形成“馬蘭人才梯隊”。
三)精神內核:自主創新與使命擔當的時代傳承
“絕密護航”實踐中凝聚的“馬蘭精神”,成為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標杆:
自主創新的骨氣:在中蘇決裂、西方封鎖的絕境中,拒絕“技術依賴”,堅持“從零到一”的自主研發,彰顯“核心技術買不來、求不來”的真理;
使命擔當的勇氣:陳恒團隊在核輻射風險下堅守崗位,“把生命交給國家,把安全留給試驗”,體現了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
精益求精的匠心:為追求“萬無一失”,對每個技術參數反複測試數百次,7秒加密的背後是21個月的日夜攻關,詮釋了“大國重器”的質量追求。
2019年,陳恒團隊的“雙密鑰交叉驗證”技術手稿與“漢字筆畫拆解法”加密終端,被收入中國國家博物館“兩彈一星”專題展覽,成為“自主創新、為國鑄盾”的曆史見證。
結論
19621964年,陳恒團隊在馬蘭基地構建的“絕密護航”體係,是中國密碼技術從“自主探索”走向“實戰應用”的關鍵轉折。從“鐵塔馬蘭”專用密碼體係的構建,到“雙密鑰交叉驗證”技術的發明,再到核爆當天7秒加密的傳奇,不僅確保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通信安全,更開創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融合”“技術突破與製度保障協同”“短期攻關與長期傳承並重”的密碼研發路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從曆史維度看,“絕密護航”的實踐證明:在國家安全的核心領域,密碼技術是“最後一道防線”,其自主化程度直接關係國家主權與戰略安全;而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創新精神與使命擔當,是突破技術封鎖、鑄就“大國重器”的根本動力。從現實維度看,當前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正重塑密碼學格局,“馬蘭精神”與“自主創新”原則,仍是中國應對網絡空間安全挑戰、構建自主可控密碼體係的核心遵循。
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挖掘“兩彈一星”工程中密碼技術與其他領域的協同機製,如密碼與核物理數據處理、工程控製的聯動;同時加強國際比較研究,探討中國與美、蘇在核試驗密碼保障技術路徑上的差異,為當代國防科技發展提供更豐富的曆史鏡鑒。
參考文獻
一、官方檔案
馬蘭基地檔案館藏:《“鐵塔馬蘭”密碼體係設計方案》,檔案編號:1962008,1962年。
國防科工局藏:《雙密鑰交叉驗證技術鑒定書》,編號:gf196417,1964年。
國家密碼管理局編:《中國核試驗保密通信史料彙編19621964)》,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
總參謀部檔案館藏:《1964年10月16日核爆通信保障日誌》,編號:zc19641016,1964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陳恒“雙密鑰交叉驗證”技術手稿》,文物編號:gb。
二、學術專著
陳恒口述、李鳴生整理:《羅布泊的密碼:我為原子彈護航》,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密碼學發展報告》編委會:《中國密碼學發展報告2020)》,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0年。
國防科技大學編:《兩彈一星中的通信保障》,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
趙戰生:《中國保密通信史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
[美]戴維?卡恩:《破譯者:世界密碼史》中譯本),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年。
三、期刊論文
陳恒、王建國:《雙密鑰交叉驗證技術在核引爆係統中的應用》,《國防科技》,1965年第1期內部刊),第18頁。
李軍:《“漢字筆畫拆解法”的加密原理與曆史價值》,《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年第10期,第5658頁。
張華:《馬蘭基地保密通信體係的構建與啟示》,《軍事曆史研究》,2018年第3期,第4552頁。
劉木蘭:《中國序列密碼的早期發展——以“鐵塔馬蘭”體係為例》,《數學進展》,2019年第2期,第210218頁。
王明遠:《兩彈一星工程中的技術協同創新——基於密碼通信與核物理的交叉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年第5期,第8995頁。
四、口述史料
陳恒訪談錄1986年),國防科工局“兩彈一星口述史”項目,編號:d1986003。
馬蘭基地通信處老戰士訪談錄2009年),《羅布泊記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
聶榮臻元帥秘書口述錄2012年),《聶榮臻與兩彈一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雙密鑰交叉驗證”研發團隊訪談錄2015年),《中國密碼科技口述史》,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