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心心念念的收購站,其實是羅氏吸引“外資”建立的家具工廠向雨林內的“生雅”部族收購用於編製工藝藤椅等家具的收購點。ps:生雅指生活在雨林內的原始雅族,熟雅指生活在雨林外現代化程度較高的雅族。兩者同宗同源,隻是生活環境不同形成的不同群體)
家具廠收購的藤條有三種,分彆是黃藤、白藤和多刺藤。
這些藤條必須依附雨林內的大樹生長,無法人工種植。
因為其輕便柔韌,且十分稀缺,特彆受腳盆雞、獅城乃至歐羅高端家具市場的青睞。
在羅氏的家具廠未設立之前,雨林裡的“生雅”部族辛苦采集的藤條,基本上被生活在雨林外的“熟雅”人低價收購,簡單去皮、分段、曬製後,小部分由熟雅部族的手工藝者編製成工藝品做裝飾外,大部分用於出口。
冒著生命危險采集藤條的“生雅”人所得甚少,而作為二道販子的“熟雅”人卻賺得盆滿缽滿。
羅氏建立的家具廠很快就打開了市場,所需原料越來越多。
而“熟雅”的各大部族看到其中的利益,仗著壟斷材料來源的優勢,不斷提高藤條的價格。甚至把價格提高到比先前的出口價格還要高。
一方麵價格不斷上漲,一方麵原材料供不應求。
家具廠那位從港島過來的經理決定從源頭上解原材料供應的問題。
原材料因為質量良莠不齊,收購後還需做挑選,曬製等處理,家具廠原本就聘用了一些“生雅”人。
這位經理向“生雅”族工人提出直接向“生雅”部族收購藤條,並將挑選、曬製的工序交給“生雅”部族處理。
這樣一來,不僅少了中間商賺差價,“生雅”部族同時還獲得了粗加工藤條的業務。大大提高了“生雅”部族的收入。
同時,家具廠也能獲得更穩定更優質的原材料供貨渠道。
在小規模的嘗試下,果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家具廠的銷路不愁,在原材料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家具廠又拓展了雅族藤條手工藝品的生產。
這樣一來,家具廠聘用了更多的“熟雅”部族的手工藝工人,使得原本家具廠聘用的工人族群結構又發生了變化。
最開始是10的原材料處理“生雅”工人,40的“熟雅”家具生產工人和50的華族家具生產工人和管理層。
拓展工藝品業務後,加入了大量的“熟雅”部族手藝人,“熟雅”工人的比例達到了60。
家具廠經理的這個辦法,對“生雅”、“熟雅”以及家具廠三方都有好處,可惜唯獨觸動了原本把持藤條收購業務的“熟雅”大家族的利益。
他們沒有辦法繼續兩頭吸血。
在他們眼裡,“生雅”部族天生就低人一等,那些未開化的野人天生就該被他們盤剝,甚至家族以外的普通“熟雅”人,生活的好與壞也與他們無關。
至於在他們的土地上建立工廠的華族人,如果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也是他們的生死仇敵。
收購點的設立,最初隻是嘗試性的在雨林邊緣建立了一兩個,他們還能忍受。
但是在嘗到甜頭後,家具廠成立了一支收購隊,建立了多達上十個收購點,與雨林裡分散的“生雅”部族約定,定期巡回收購。
這樣一來,慢慢的再也沒有“生雅”部族願意將自己的藤條賤價賣給他們,他們這條原本“躺賺”的財路,生生被切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