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三國演義》描述版本,父親提前築壩儲水,之後鑿破大壩引水灌淹七軍,直接讓敵軍將領如於禁、龐德率部溺水敗亡,幾乎險些奪取了樊城。
傳說中父親用天文、地理知識實現了這一切的輝煌功績,威震華夏因此揚名。
可實際曆史文獻顯示,這些所謂的壯舉更像是巧合。
誰能預見幾年後的八月,連續十多日降雨造成漢水暴漲,引發特大洪災,淹沒了多個戰略要地,包括龐德與於禁駐紮區域。
而為什麼關羽自己卻沒有受到水災影響?
因為他手上的船多啊。
關羽手下擁有舟艦隊伍,所以能安全轉移。
歸根到底,這就是自然之力的幫助,不是關羽有多天才地利用水利工程實施的精密戰略。
現在時間緊迫,林宇不願依賴老天幫忙。他認為自己該主動出擊,深入研究關於蓄水泄洪及天文地理相關知識來尋求可能方案。畢竟荊州地區的汛期每年都有,漢江上漲是常態。他需要了解這些氣象條件以及曆史數據,以尋找合適契機。
於是他又轉向陸遜問起氣候情況:
“孫兄,你是否清楚襄樊這裡的氣候狀況?聽說乾旱與汛期交替。那些曾經發生洪水之年的降雨程度到底怎樣?
孫權突然想起什麼,眨了眨眼,急忙道:“其實有兩位隱士……他們隱居於襄陽之間已有數十年,擅長天文地理。如果能找到其中一人,他們在天文、氣象、水利等方麵或許能給予你很大的幫助。”
孫權的話剛剛說出…關羽連忙追問:“是誰?”
孫權直言:“一個是隱居在鹿門山中的龐統之兄龐德公……”
精通天文、地利和氣象。
長期居住在襄陽地區的龐德公是陸遜首先提到的名字。
此時,孫權詳細介紹了這位享有盛名的隱士:“他曾經稱呼諸葛孔明為‘臥龍’,龐統為‘鳳雛’,甚至司馬徽的‘水鏡’彆稱也是由他所賜……世人隻知道他善於識人、用人,卻少有人知他精通天文地理。”
“我記得叔叔曾告訴過我,據說每天山民隻需要看看龐德公出門帶不帶傘,就知道當天是否晴天!這樣看來,他在天文、水利、氣象上確實能幫到你。”
聽到這裡,關羽的眼睛一轉。
龐德公和龐德是兩個人……龐德是一名武將,而龐德公則是襄陽名士,以黃承彥和水鏡先生齊名,還指點過諸葛亮。
傳說,在諸葛亮病危於五丈原之前,布置的七星法陣就是根據龐德公所傳授的。可惜,魏延誤闖並踢翻了七星燈,諸葛亮最終無力回天。
還有說法,在七星燈法陣被毀後,諸葛亮想起了龐德公傳給他的另一個方法——讓他死後七天不滅長明燈,嘴裡含著七粒米可能複活。
不過這一切隻是口口相傳。無論如何,關羽意識到這位能給予“臥龍”之稱的人物必然非同一般,在天文、氣象和水利上定有能力。
通過孫權的講述,關羽靈機一動,準備一步步計劃奪取樊城的行動。第一步就是尋找隱居在鹿門山的龐德公成為當務之急。
但關羽又追問孫權提過的第二個人是誰。孫權回答道:“中廬縣水鏡莊主人,人稱‘好好先生’的司馬徽!”
誠然,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精通奇門遁甲、五行八卦,並且對天文、地理有深刻見解。常常與龐德公辯論論道,被稱為“好好先生”,因為他不論問到什麼都隻能說一個“好”。
關羽微微驚訝,他回憶起曆史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時,司馬徽因拒絕出仕,假裝去世逃避。而事實上他還活著,隻是雲遊天下難覓蹤影。
考慮到這點,關羽覺得無論是找龐德公還是司馬徽都很麻煩,於是忽然想到另一名人選——黃承彥。
史書中記載的黃承彥和龐德公、司馬徽一樣聞名,作為諸葛亮的嶽父,他對天文、地利、氣象也必有所長。而且傳說他的女兒黃月英通曉一切奇技。
相比之下黃承彥更易找到。關羽馬上追問道:“黃老現在也在襄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