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前,教科書對太陽係的描述是,擁有九大行星。
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
但在21世紀初,人類製定了新的標準,嗯,行星的標準。
於是發現...
冥王星並不符合行星最新定義標準,從而被降級為了矮行星。
畢竟,按照人類的新標準,一個天體被定義為行星,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才行。
第一個標準,必須圍繞恒星運轉,即太陽。
第二個標準,質量足夠大,並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態。
第三個標準,其軌道附近沒有其他天體,或在30億年之內可以自行“清理”軌道內的天體。
所以,在發現冥王星的軌道與海王星軌道有重疊,且其軌道附近有其他體型相似的小行星,於是...
曾經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就這麼被踢出了太陽係的行星俱樂部,成為了一顆矮行星。
而自那之後,教科書上對於太陽係的描寫就變成了...
擁有八大行星!
而要說到冥王星的位置,那剛好就位於柯伊伯帶的邊界上,且擁有五顆衛星。
其中的冥衛二,也就是尼克斯的附近...
此刻,超過120艘大大小小的戰艦正在這裡布陣,其中...
甚至還包括了一艘戰星。
是的,那是第四艦隊的旗艦,戰星彼得羅夫榮耀號。
而在他們10光秒之外約300萬公裡),則是超過300艘的克萊因族戰艦。
與之前那種全部由小型艦組成的艦隊不同,此刻的克萊因族艦隊有著不少大型戰艦。
其中最大的幾艘,體型甚至能與聯邦戰列艦相媲美。
這讓第四艦隊司令沃爾科夫的表情,異常凝重。
因為,除了那上百艘的小型戰艦外,其餘那些戰艦的資料...
他完全沒有!
對於指揮官而言,這絕對是大忌。
“艦長,訊息已經發送,但對方沒有任何反應!”
“阿列克謝呢?”
“阿列克謝·伊萬諾夫少將已抵達指定位置,目前正在進行布置,預計30分鐘後完成!”
“通訊官繼續聯係對方,表達我們希望談判的意向,拖延一些時間!”
“是,中將!”
得到命令,通訊官立刻操作起來。
將早就準備好的訊息,以各種方式不斷發送出去。
數分鐘過去後,依舊是沒有任何回應。
而就在這時...
“中將,敵艦開始全麵推進!”s,持續加速中!”
下一刻,指揮椅的前方,虛擬投影折射出了巨大三維戰術麵板,展示在沃爾科夫麵前。
與用藍色圖標顯示的第四艦隊相比,300萬公裡之外,則是一艘艘紅色的戰艦圖標,有大有小。
此刻,這些戰艦正向自己這邊殺來。
“全艦隊,開始攻擊!”
沃爾科夫本來也沒想過與對方進行什麼談判,剛才之所以發送那些信息,也單純是因為自己這裡還沒全部準備好,想要拖延一下。
但既然對方無視,那自然也沒必要裝下去。
當即便下達了攻擊指令。
超過120艘戰艦,其中甚至還有一艘戰星以及四艘戰列艦。
整個艦隊加起來,超過一萬門磁軌炮,齊射時...
火力之強大,無需質疑!
一輪,又一輪,再一輪!
每隔數秒的時間,便是上萬發彈丸從艦隊中被射出,如同漁網般朝著敵人籠罩而去。
當然了,300萬公裡的距離。
即便這個時代的磁軌炮彈丸在真空中,已經可以達到上千公裡的秒速,但要跑完300萬公裡,依舊需要差不多50分鐘。
哪怕是計算對麵同時也在推進的因素,同樣也需要40多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