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一戰,直接縮小了雙方之間的兵力差。
700多艘戰艦對2800多艘戰艦,一舉變成600餘艘對1000餘艘。
原先四倍的兵力差,被硬生生縮減到了1.5倍。
當然了,這裡指的是主力戰艦,像太陽係警備司令部的艦船,木星一戰後雖然還剩下1000餘艘。
但是...
這並沒有意義。
因為,這1000艘戰艦真要對上克萊因族的戰艦。
一千艘甚至都打不過一艘。
因為,武器完全破不了防,除非是直接用自身去撞擊。
不過,如今既然已經縮小雙方的兵力差,並且以小行星帶為界來對峙,那麼聯邦自然就空出手來乾其他事了。
其中,就有一個對太陽係警備司令部的治安戰艦,進行升級的計劃。
畢竟,去掉裝甲,去掉武器之後。
這些戰艦本就不差,甚至其中有不少,還是聯邦曾經退役下來的戰艦,拆掉武器以及厚重裝甲後的結果。
所以,雖然沒法讓他們與現役戰艦相比。
但簡單安裝一些武器,使其擁有一些戰鬥力,這個倒是不難的。
哪怕是,每艘戰艦就裝個幾門磁軌炮,一千多艘戰艦擺出一個陣列來開火,那也是有不少效果的。
最關鍵的是...
這種改裝,即省時,又省力不是?
艦用版的磁軌炮這玩意,以聯邦如今的製造能力...
一天造個幾百套,那都不成問題。
因此,不單單是這些治安戰艦,聯邦艦隊甚至還有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從民間征用一萬艘太空船。
小的,就裝一門磁軌炮。
大的,那就多裝幾門。
反正這些戰艦也不用去最前線。
就躲在上百萬公裡,甚至是幾百萬公裡外,一波波的磁軌炮覆蓋打擊就是了。
總之,聯邦計劃在兩年後,擁有800艘主力戰艦,1000艘武裝治安艦,以及艘改裝炮艇。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就是...
聯邦艦隊能否將克萊因族擋在小行星帶之外,至少兩年時間。
同時也取決於,艦隊是否有足夠實力,保護采集船隊進入小行星帶,並不斷將資源帶回來。
否則的話,無論計劃做得多麼好,但獲取不了資源就全都是空談。
火星軌道。
此刻,距離木星一戰,已經過去了半年時間。
這裡除了第五艦隊的臨時母港之外,其餘四座大型民用空港中,也有三座被聯邦緊急征用。
作為其餘艦隊的臨時駐地。
在這期間,雙方之間的爭奪重點,也從具體的星球...
變成了資源。
人類需要喘息,克萊因族同樣需要喘息。
要知道,木星那一戰已經傷到了他們的筋骨。
因此,克萊因族需要補充戰艦。
設備,他們的移民大艦隊有。
相關的人才,以及勞動力,他們同樣有。
至於製造克萊因族戰艦的主要材料,即戰艦的艦身...
這裡也同樣有!
小行星帶對於他們而言,不就是戰艦基礎身軀的最佳來源嗎?
所以,不僅僅是聯邦,就連克萊因族也是一樣,雙方都派遣了大量艦船進入行星帶,然後從這裡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也正因為如此,三個月的時間下來,雙方在小行星帶發生的遭遇戰...
那可太多了。
甚至還有好幾次,雙方的資源采集艦隊,迎頭就撞在了一起。
可以說,雖然木星一戰之後,人類與克萊因族就沒有大戰爆發了。
但小規模的戰鬥,還是相當頻繁的。
此刻,剛完成休整的第五艦隊,第四特混編隊已經完成休整,並已經離開港口列陣。
而在艦隊的不遠處,則是一支由上百艘資源采集船,所組成的船隊,也是此次第四特混編隊所要護航的對象。
實際上,資源采集船可能與大部分人所認為的不同。
其實將之稱為天體拖拽船,可能會更貼切一些。
他們的作用就是進入小行星帶,然後通過艦上各種專業設備,對裡麵的天體進行大致勘探,以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源。
比如,尋找一個含有大量鐵元素的天體,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