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262年。
經過兩年時間,無數次的測試。
第一代躍遷乾擾裝置,即子空間振蕩器被定型,並正式投入量產。
與此同時,躍遷乾擾對抗裝置,同樣也進入了大批量產生階段,並且生產線建得還要更多。
畢竟,每一艘聯邦戰艦上,都必須裝備這個。
不單是聯邦戰艦,就是那些民間的船隻,但凡隻要配備了躍遷引擎的都需要裝備。
同時,用躍遷乾擾裝置,將整個荒蕪星域都包起來?
這個...
有點不太現實。
即便一個就能整出直徑1.8光年的乾擾範圍,但你要知道宇宙不是平麵的,想要包括整個荒蕪星域的話,即便是以聯邦如今的生產力,怕是也一百年都完不成。
所以,先縮小範圍,確保最重要的部分。
以地球為中心,向外輻射十光年,將此作為聯邦的核心區域,並進行徹底的躍遷乾擾覆蓋。
其中,包含太陽係、魯坦、巴納德、羅斯154、羅斯248、比鄰、半人馬座a、天苑四、拉蘭德、沃夫、天狼,共計11個恒星。
這是第一期工程,計劃在十五年內完工。
至於二期工程,則是順著天苑四深入荒蕪星域內,隸屬於聯邦的那些恒星。
其餘其他附屬文明?
那根本不在聯邦的考慮範圍之內。
二期工程的完工時間,目前預估得要170年。
當然了,這隻是按照聯邦目前第一代乾擾裝置的輻射範圍,以及生產速度來計算。
如果將來第二代技術革新,可乾擾的輻射範圍暴漲十倍,再加上生產力大增的話...
那自然就是另一個算法了。
總之,這一計劃,尤其是計劃中的第一階段,已經被聯邦列為最優先計劃,沒有之一。
不過,後麵的技術迭代,林韻就沒什麼心情了。
此刻的她,已經再次更換項目組,又去挑戰另一個難題了。
她認為,單單是能乾擾躍遷,還不足夠。
人類,在最危險的時候必須要留有後路才行。
至於後路是什麼?
這個問題,林韻思考過,最終得出了一個答案。
那就是,銀河係之外。
之前說過,四級文明在星際航行方麵的標誌是躍遷技術,而五級文明則是空間傳送技術,以及超空間技術。
前者,在星係內部使用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在短距離上,躍遷技術比超空間技術還要更快。
但問題在於,單次躍遷的距離是有限製的,這使得該技術隻能在星係內部使用,而無法用於跨星係航行。
就拿本星係群來說,有著三大星係以及一堆的衛星星係。
其中三大星係分彆是銀河係、三角星係,以及仙女星係,其他的要麼就是這三大星係的衛星星係,要麼就是規模很小,甚至比很多衛星星係都小的星係。
而銀河係,便有著大量衛星星係。
最知名的應該就是大麥哲倫星係,以及小麥哲倫星係。
其中,大麥哲倫星係距離銀河係16.3萬光年,擁有恒星200億個。
小麥哲倫星係,則距離銀河係20萬光年,擁有恒星10億個。
很顯然,如果能去到這兩處,亦或是其他一些銀河係的衛星星係,並在上麵建立一個副文明的話,那麼...
即便是地球出了事情,人類也有後路,不至於被摧毀整個文明。
但問題在於...
想要去這裡,那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