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想要辭職的黛藍小姐
幸福島,天恩區。
1203年,六月二日,星期五。
視野右上角的ui中,標示著當前的時間已經到了晚上十點半。
身穿白色針織上衣與黑色熱褲的年輕女孩,最後一次在天恩電視台的後台準備室裡、對著落地鏡檢查著自己的妝容。因為到的實在有些遲,基本上她剛坐下便有三位化妝師將她團團包圍,像是在搶救患者的醫師般嚴肅在她身上同步鼓搗著。
她原本那直接去拍洗發水廣告也不用加特效的清爽黑色長發,如今也變得有些枯萎粗糙。儘管穿著給人以活力與運動休閒風服飾,但她看上去精神卻不是很好。像是枯萎的花,連同頭上的黑色狐耳也一並耷拉下來,給人一種很委屈的感覺。
黛藍小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與焦慮——哪怕是她當年出道之前,去拍歌手選秀節目時、等待觀眾投票時的心情也沒有此刻這般不安。
距離群青先生失蹤,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
彆說是幸福島如今網絡上已經鬨成了一團……甚至就連扶濟社的內部圈子都已經吵瘋了。
目前最主流的說法,就是扶濟社的存在動搖了七巨頭那至高無上的權力。
就算扶濟社70的股份都屬於七巨頭、還有10的股份屬於賽博教會……但是群青與小琉璃各自占據著的10股份,也已經足以讓七巨頭產生了殺意。這畢竟是將自身的存在,與總公司放到同一個水平線上的行為……
在扶濟社原本還不出名的時候也就罷了。可是現在,扶濟社已經成為了七座空島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通過兩位創始人的信譽與他們所製定的規則,將不同行業、不同階級、不同靈親的人串聯在一起……而如今光是在幸福島上,扶濟社的成員就已經超過了總人口的7。
要知道,天恩集團的直係員工數量也就不到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
這已經完全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了,甚至它還在不斷進行擴張——根據專家分析,恐怕在五年之內扶濟社就能逼近15這個可怕的數字。這意味著每七個人裡麵就有一個是扶濟社的成員。幾乎每個家庭裡都會出現至少一個扶濟社成員。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扶濟社已經可以算是“另一個賽博教會”了。
在幸福島上,甚至信教的人加起來也遠沒有15那麼多。就黛藍這邊拿到的數據來看,恐怕也就隻有不到5。光是如今扶濟社的數量,就已經完成了超越。
新世代的宗教——有人如此稱呼扶濟社。
不管賽博教會如何宣導他們那“賽博飛升”的終極目的,教會的組織結構都已經有些過時了。在這個時代,無論是養老亦或是孤兒、甚至於教育和社會福利,都已經不是並非他們不可。隻是他們還緊緊握著這些“舊時代的傳統”,試圖將這份權力握在手中罷了。
扶濟社完全能夠替代他們。
“在監督下的互幫互助”、通過組建一個平台來販賣“人情”,這就是扶濟社的核心。每個人能做到的事、接觸到的人都是不同的,對一個人來說很困難的事可能對其他人來說易如反掌、對一個人來說異常稀缺的資源對另一個來說沒有任何價值。而每個人隻需要做些對自己來說非常簡單的事,就能積累一份人情、來讓其他人通過這個平台來幫助自己……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就是通過勞務委托,來發行一種全新的、比當地的“信用點”更有購買力的“信譽貨幣”。隻是發行方並非是當地總公司,而是一個在所有空島上同時存在的民間機構。
網絡上最主流的論調,就是這種行為本身完全激怒了總公司。
所以從某一天開始,群青與小琉璃同時失蹤了——他們已經被公司殺了。他們都恰好沒有結婚、也沒有後代,這意味著他們死去之後所持有的股份就將被當地總公司……也就是天恩集團所收回。
這意味著天恩集團將持有30的股份,成為扶濟社實質上的最大領導人……而其他空島肯定不可能允許這件事。畢竟扶濟社的運行模式,也已經蔓延到了他們那裡。
通過儘可能的幫其他人解決麻煩來積蓄“恩情”,來為現在或是未來的自己解決麻煩——這可不僅僅隻有窮苦人、無碼者會加入其中。那些公司董事、大富豪、“英雄”甚至於精靈,都可能加入其中。
是的,精靈——
根據扶濟社內部圈子的反饋,在得知扶濟社的存在之後,擁有悠久壽命的精靈們普遍對這種“信譽借貸”組織非常感興趣。扶濟社的存在很快被帶到了精靈圈子裡……並且在上個月中開始,就有一大波精靈開始湧入扶濟社。而他們所能做到的事、解決的麻煩,毫無疑問也是最多的。
這意味著在扶濟社內積壓的一些“困難任務”也被精靈們輕而易舉的解決。他們幾乎立刻就獲取了大量的“人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消耗性的權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某種角度來說,扶濟社甚至可以說是為精靈而量身打造的組織。因為它的存在,可以將精靈那超出凡人的才能以及悠久的壽命直接變現、並存儲到未來。
眾所周知,“勞動”本身是有價值差異的。每個人所能做到的事是完全不同的,而知識是高度分化的、才能是各自不同的,因此人類需要依托於“互相幫助”來協同完成勞動。但在舊的貨幣模式下,商業與金融領域內所能獲取的利潤實在是太大了。
而扶濟社的存在,就等於是消除了“商貿”。因為每個人積累的“人情”,在原則上是不能交易的——這意味著人們不能通過“幫助他人”這種方式以外的手段積累“人情貨幣”,而幫助他人的能力從宏觀角度來說也可以稱之為“才能”。
不管是自己去解決問題、亦或是通過人脈和資源來解決問題……隻要問題能夠被解決,就是他的一種能力。
因此,扶濟社實際上就是販賣“人力”來獎勵“才能”與“勤勞”。每個人能做到的事越多、越獨特,去做了越多的事,就能在扶濟社體係內獲得越多的“信譽貨幣”。而通過“交易”——也就是在扶濟社的平台內部發布任務,就可以將這種貨幣來變現、立刻尋求到自己當下最需要的幫助。
它並不會導致大主教、天使、公司董事、精靈們失去自己的財富與地位,它隻會淘汰掉一些德不配位的幸運兒——或者說,純粹的暴發戶。因此扶濟社不會被這些在這個時代擁有莫大權力的“上層人士”所抵製與排斥,這也是它如同病毒般迅速擴增的原因。
它同時被一無所有者、無碼者傭兵、年輕人與學生、失業者、有才能而無資源者、有資源而無才能者、社區意見領袖、權力者、頂級富豪、頂級知識分子所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支持扶濟社反而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眾所周知,在扶濟社的規則下無法得利的唯有那些被人憎恨而又德不配位的那些人。
那誰在反對扶濟社,是否就意味著自己心虛了?
那樣的話,他們自己的投資者與支持者們就有可能對他們的能力產生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他們心裡在反對扶濟社、也必須大聲的支持扶濟社。
但是沒過多久……
就在上個月,有人開始意識到扶濟社規則的一個漏洞。
雖然在原則上,扶濟社內部的“信譽積分”是不能交易的……可如果“請求其他扶濟社的人幫助自己”這件事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任務”呢?
總有人是缺錢的。或者說,大多數人是永遠缺錢的。
隻要開的價格足夠高,就一定會有人讓渡這種“信譽積分”。
交易方法也很簡單。擁有積分的人,可以發布一個刁鑽而非常麻煩的任務、然後由“積分購買者”接下。然後發起人直接確認任務已完成,通過這種方式來將他們的人情積分進行轉讓。orpg裡麵的rt。
隻是通過這種方式的所購買到的不是虛擬的“遊戲幣”,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莫大價值的“扶濟社積分”。
最開始,人們並不認為這裡有什麼問題——總有人恰好就缺那一兩分急用,而在這個時候想要先完成他人的任務是非常困難而不人性化的。有了這種交易渠道,那麼就不再會卡那一兩分了……稍微加點錢,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務了。
那時候的反對者其實並不多,反對的意見幾乎瞬間就被淹沒了。因為最開始的時候,那些開價購買積分的人所開的價格真的非常高——連一個普通平民也能輕易解決的小事件,所獲得的“一點信譽積分”,就能兌換足足五百五十信用點。
要知道,特彆執行部那種靈能者賣命的地方,一個月的基礎薪資也就隻有五萬五。
普通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一個月的收入差不多是一萬二到一萬五;崇光大學和天恩大學畢業、碩士學曆的頂尖社畜,畢業三年後的工資差不多可以到兩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