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南向議
天險峰頂,寒風呼嘯,卻吹不散帳中凝重的氣氛。
冉閔居中而坐,兩側分坐著李農、董猙、墨離、慕容昭、雷暴等核心將領。
案上攤著一幅,巨大的羊皮地圖,上麵密密麻麻標注著,各方勢力範圍。
“丞相的信,諸位都已傳閱。”冉閔打破沉默,聲音沉穩。
“長安局勢生變,姚萇與氐族貴族已經聯手。”
“王猛丞相處境艱難,後續援助恐難以為繼。”
“苻堅陛下建議我們...南下江東,投奔東晉。”
帳內頓時一片嘩然,董猙第一個反對,狼首麵具下的聲音,如悶雷般響起。
“投奔東晉?那些隻會清談的江南懦夫,也配讓我們投奔?”
“我黑狼騎,寧可戰死沙場,絕不向南人低頭!”
雷暴也拍案而起:“天王!咱們在北邊打生打死,為漢人爭一口氣!”
“現在卻要去江南,看那些士族的臉色?我老雷第一個不答應!”
李農相對冷靜,但眉頭緊鎖:“東晉朝廷門閥林立,內部傾軋嚴重。”
“我等北方武人過去,必受排擠。且江南水網縱橫,非我北方步騎用武之地。”
眾人的目光,投向墨離和慕容昭,期待他們的意見。
墨離輕撫,地圖上的江東地區,緩緩道。
“東晉雖非理想之地,但眼下,確是唯一可行之路。”
“慕容恪在北,姚萇在西,前秦援助中斷,我們困守孤山,終非長久之計。”
慕容昭卻搖頭:“江東門第之見極深…”
“我等在北地與胡虜血戰,他們卻視我們為粗鄙武夫。”
“且冉天王以殺胡立名,與江東士族推崇的‘仁政’理念相悖,恐難相容。”
冉閔靜靜聽著,各方意見,目光始終停留在地圖上。
良久,他緩緩抬頭:“諸位所言,皆有道理。”
“但你們可曾想過,為何苻堅陛下,會建議我們南下?”
他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手指點向健康位置。
“東晉雖弱,但據長江天險,物產豐饒,人口眾多。”
“更重要的...他們是,漢家正朔所在。”
確實,儘管東晉偏安一隅,但仍是華夏正統象征,在漢人心中有著特殊地位。
“我們北上複國之路已被阻斷,西進關中也無可能。”冉閔繼續分析。
“為今之計,唯有南下,但不是去投奔,而是去...合作。”
“合作?”董猙不解,“那些江南士族,豈會與我們合作?”
冉閔眼中閃過銳光:“正因為不會,才更要讓他們會!”
“東晉朝廷,並非鐵板一塊,主戰派與主和派明爭暗鬥。”
“若我們南下荊襄,威脅建康,同時示之以利,未必不能打開局麵。”
墨離眼中一亮:“天王的意思是...,以戰促和?”
“正是。”冉閔手指,重重敲在地圖上,“我們要讓東晉朝廷明白…”
“與我們合作,可共抗慕容氏;與我們為敵,則腹背受敵。”
李農道:“但我軍擅長步騎野戰,南下後麵對江河縱橫,水戰非我所長啊。”
冉閔微笑:“所以我們需要盟友...或者說,利用彆人的矛盾。”
他的手指移向西南部:“成漢李勢,據蜀地已久,素有東出之誌。”
“若我們能與之聯合,東西夾擊荊襄,東晉必震恐。”
“與成漢聯合?”慕容昭驚訝道,“李勢暴虐,名聲極差,與之聯合恐失人心。”
冉閔淡然道:“政治之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李勢想要東出,我們需要南下,各取所需而已。待事成之後...”
他沒有說下去,但眼中寒光,已說明一切。
計議已定,冉閔開始部署:“墨離,你立即派人前往成都,試探李勢意向。”
“記住,不要直接提結盟,先以貿易為名,觀察其態度。”
“李農,你負責整訓部隊,特彆是要加強,渡河作戰訓練。”
“我們北方兒郎不習水戰,但至少要懂得,如何應對江河障礙。”
“董猙,你挑選精銳,組建先遣隊,秘密南下,偵查荊襄地形和東晉布防。”
“雷暴,你聯絡山寨豪強,特彆是長江一線的水寨,看看哪些可以為我們所用。”
眾人領命而去,帳中隻剩冉閔和慕容昭。慕容昭輕聲道:“天王真決定南下了?”
冉閔望向帳外連綿群山,目光深邃,“昭,你知道嗎?”
“當年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我冉氏先祖選擇留在北方,堅守故土。”
“如今,我卻要帶領大家南下,真是造化弄人。”
慕容昭柔聲道:“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留在北方是為堅守,如今南下是為圖存。”
“隻要心中裝著華夏,身在何處都是漢土。”
冉閔轉身凝視她:“你有一半慕容血脈,卻如此心向漢室...值得嗎?”
慕容昭微微一笑:“我母親是漢人,教我讀詩書,明禮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血脈或許混雜,但文化認同在心。天王為漢家而戰,我便為天王而戰。”
冉閔心中感動,卻隻是輕輕點頭:“準備一下吧,南下之路,絕不會平坦。”
第二幕南國雨
墨離派出的使者,曆經艱辛,終於抵達成都。
成漢都城雖不及長安、鄴城宏偉,卻也頗具規模。
街道上人來人往,商鋪林立,顯示出蜀地的富庶。
但仔細觀察,可見士兵橫行,百姓麵帶懼色,顯然是李氏暴政的結果。
使者以商人身份,求見成漢官員,獻上禮物,表達“互通有無”的意願。
接待的官員態度傲慢,但看到珍貴的北方毛皮和藥材後,態度明顯好轉。
“北邊現在情況如何?聽說冉閔還在跟慕容恪打?”官員試探著問。
使者謹慎回答:“戰事膠著。冉天王英勇,但缺少糧草支援,處境艱難。”
官員眼中,閃過狡黠之光:“哦?既然如此,為何不投奔我大成國?”
“我主英明神武,最喜英雄豪傑。”
使者心中冷笑,麵上卻恭敬:“小的隻是商人,不敢過問軍國大事。”
“不過若兩國能通商往來,於民生計大有裨益。”
幾次接觸後,使者逐漸摸清,成漢朝廷的情況。
李勢昏庸暴虐,大權掌握在,宰相解思明和寵臣王嘏手中。
二人明爭暗鬥,都欲擴大,自身勢力。
與此同時,董猙的先遣隊,也已南下潛入荊襄地區。
與北方粗獷風光不同,江南水鄉景色秀美,河道縱橫,舟楫往來。
但這片看似寧靜的土地上,卻暗藏殺機。
東晉在荊襄地區布有重兵,由名將桓溫之弟桓衝統領。
桓衝治軍嚴謹,沿江設防嚴密,渡口關卡皆有重兵把守。
先遣隊扮作商旅,沿江偵查數日,發現很難找到,渡江的突破口。
東晉水軍巡邏頻繁,沿岸居民也較為警惕,陌生人很難接近江防要地。
一天,先遣隊在一處小鎮歇腳時,偶然聽到一個消息。
當地豪強周氏與官府有隙,因土地糾紛結怨已久。
隊長心中一動,設法接觸周家的人。幾經周折,終於見到周氏族長周撫。
周撫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麵帶憂色,但對北方來的“商人”頗感興趣。
“聽說北邊出了個冉天王,殺得胡人聞風喪膽,可是真的?”周撫好奇地問。
隊長謹慎回答:“確有其人,冉天王英勇無敵,如今已收複不少失地。”
周撫歎道:“要是冉天王,能打到江南來就好了。”
“把這些,欺壓百姓的貪官汙吏,都清理清理。”
隊長心中暗喜,表麵卻道:“周先生慎言。”
“東晉畢竟是漢家正朔,冉天王也是漢家英雄,豈會自相殘殺?”
周撫冷笑:“什麼正朔不正朔,欺負起百姓來,比胡人還狠!”
通過周撫,先遣隊了解到,更多荊襄地區的情況。
東晉內部矛盾重重,門閥士族欺壓百姓,民眾怨聲載道。
特彆是桓衝與朝廷權臣不和,荊襄駐軍糧餉,時常被克扣,士氣不振。
這些情報,被迅速傳回天險峰,冉閔得知後,沉吟良久。
“看來東晉外強中乾,內部矛盾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
“這既是機會,也是風險。”
機會在於,可以利用內部矛盾,打開缺口。
風險在於,混亂的江東,可能更難預測和應對。
就在這時,墨離的使者從成都返回,帶回成漢朝廷的回應。
“李勢願意結盟,但條件苛刻。”使者彙報。
“他要我們先行出兵荊襄,吸引桓衝主力,然後他再出兵夾擊。”
“事成之後,他要荊襄七郡,我們隻能得三郡。”
董猙大怒:“好個貪心的李勢!我們打頭陣,他摘果子,天下哪有這等好事!”
冉閔卻淡然一笑:“答應他。”眾人都驚訝地,看著冉閔。
“天王,這...”李農欲言又止。冉閔道:“李勢貪婪,正可利用。”
“我們先假意答應,待拿下荊襄,再與他理論不遲。”
“屆時主動權在我,由不得他,漫天要價。”
墨離道:“還可借此試探東晉反應。若東晉恐懼,主動與我們和談,豈不更好?”
戰略既定,冉閔開始積極準備南下。但就在這時,一個意外消息打亂了所有計劃。
慕容昭收到一封密信,閱後臉色大變。“怎麼了?”冉閔關切地問。
慕容昭顫聲道:“慕容恪...,突然病重昏迷。”
“慕容俊急召慕容泓回龍城,可能是要...。”
帳內頓時一片寂靜,慕容恪是慕容燕國的頂梁柱。
他若倒下,整個北方局勢,將發生巨變。冉閔目光銳利:“消息可靠嗎?”
慕容昭點頭:“是我在慕容部的內線傳來的,應該可靠。”
墨離立即道:“天王,這是天賜良機!”
“慕容恪若死,慕容氏必內亂,我們可趁機北上,收複失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許多將領紛紛附和,與南下江東相比,他們更願意,北上收複故土。
就連一直主張,南下的李農,也動搖了。
“確實,若慕容恪真有不測,是我軍北返的良機。”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冉閔身上,等待他的決定。
北上還是南下?這個抉擇,將決定這支軍隊,乃至整個北方漢人的命運。
冉閔沉思良久,緩緩抬頭:“不,我們依舊南下。”
眾人愕然。“為何?”董猙忍不住問,“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
冉閔目光深邃:“慕容恪病重,消息未必屬實。”
“即便是真,慕容俊召慕容泓回龍城,也可能是鏟除權臣的計謀。”
“慕容泓若回龍城,凶多吉少;若不回,則慕容氏分裂。”
“無論哪種情況,慕容氏都會內亂一陣,但這內亂能持續久久?”
“我們若北上,很可能陷入,慕容內鬥的泥潭,反而難以脫身。”
他走到地圖前,手指堅定地,指向南方。
“南下之路雖險,但主動權在我。東晉內部矛盾,可為我所用。”
“待我們在江南立足,進可北伐中原,退可偏安一隅,這才是萬全之策。”
眾人默然,不得不承認,冉閔的分析更有遠見。
“但是...”冉閔話鋒一轉,“我們也要做好北上準備。”
“若慕容氏內亂確鑿,也可改變計劃。軍事之道,虛虛實實,不可拘泥。”
於是,南下準備繼續,但同時加強了,對北方局勢的監控。
幾天後,更詳細的情報傳來:慕容恪確實病重,但並非昏迷,仍在勉強理事。
慕容俊確實召慕容泓回龍城,但慕容泓以軍務繁忙為由拒絕。
慕容氏內部,暗流湧動,但尚未公開分裂。
冉閔得知後,對眾將道:“看來我的判斷沒錯。”
“慕容俊與慕容泓已生隙,但還未到決裂程度。此時北上,實為不智。”
南下之議,遂定。
第三幕大江橫
深秋時節,冉閔軍開始秘密南下。
為避開慕容鎮的監視,部隊分多路行動,約定在漢江北岸的指定地點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