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入宮探病,並趁機表露爭儲之誌。
他握著父皇李世民的手,語氣真切地說道:
“父皇您自是明我心中的孝念。”
“我必是良儲之選。”
李世民凝視著李泰,緩緩開口:
“你若為太子,待你弟弟們又將如何?”
“譬如稚奴,他也一片孝順之心。”
李泰聽聞此言,麵色凝重,眼底湧出一絲堅定:
“請父皇安心。”
“待孩兒百年之後,必親手處死親子,以便將皇位傳予稚奴!”
此言一出,卻令李世民眼神忽然一沉,眸中掠過詫然!
身子略略後仰,定定地望向眼前的李泰。
他萬萬未料,李泰竟然如此狠!
為奪東宮之位,竟連親生骨肉都可舍棄?!
人言虎毒猶不食子,可李泰的狠,尤甚虎狼!
既能弑子,又豈會顧念兄弟之情?!
天幕在此時繼續說道。
【若立晉王,則承乾便可保命。】
【因此,李世民最終選定性情平和的幼子李治為太子,旨在三子皆保、局勢安穩。】
【此舉,也無意間為日後的武周代唐埋下隱患。】
【………】
隨著最後一句旁白落定,天幕視頻緩緩收尾。
眾人神情錯雜,百感交集。
尤其是故事焦點的李世民和李承乾。
目睹完這段過往,李世民陷入深深自省。
他意識到,自己對長子的懷疑、對旁支的偏愛,使得太子內心生變。
這場悲劇,或許本可避免的啊。
李世民不由長歎一聲。
看來,必須與承乾好好談一談了。
為父不嚴,子之過錯終歸是父親之失。
而承乾那番肺腑之語,更是刺痛了他的內心。
令他對長子產生深切的歉意與悔恨。
東宮之中。
李承乾盯著暗去的天幕,麵色沉浮不定。
雖謀反未果,但父皇仍饒他一命。
顯然,父親對他依然存有情義。
但這種遲來的愛意,於李承乾而言,已顯蒼白。
那些多年來的委屈、抑鬱,怎可能輕易釋懷?
更何況,他就算想放手,魏王也絕不會停下爭奪!
為了皇儲之位,魏王甚至敢在皇帝麵前言及“殺兄傳弟”的狠話!
由此可見,他對儲君之位垂涎三尺!
這場鬥爭,終究還要繼續。
隻是,上次失敗的教訓昭示著——謀逆之路,步步驚心,難以為繼。
“應該還有後續畫麵……”
李承乾暗自思忖。
他知道,很快,屬於另一個自己的片段就會播放。
那個他,應該是走到了成功的彼岸。
……
與此同時,在李建成所處的時期。
“李世民,你射向我的箭,終究反中了自身!”
李建成望著天幕,眼神冷漠如霜。
他的心思,此刻全放在更近的危機上。
侄兒叛亂,於他無關緊要。
他所憂慮的,是李世民弑兄登基的陰影!
身邊官員多次勸說,要他先發製人,鏟除秦王!
可李建成卻遲遲未動。
其一,無論李世民再得恩寵,皇位繼承者仍是他李建成!
其二,他也不願背負“弑弟”罵名,千古唾罵。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朝中威望極高。
若自己貿然動手,勢必引起朝局動蕩。
因此李建成的策略,是圍堵、打壓、分化其勢。
他未曾考慮除掉這位弟弟。
然而玄武門事變曝光之後,他才明白——自己大錯特錯!
李世民的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