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需與各地賬簿逐一核對,分毫不差方可結賬。
若有絲毫差池,賬冊即被打回,需重寫重蓋印章。
當時首都設於南京,天下官員皆需親赴京都報賬。
賬實不符之事,實屬常態。
稍有誤差便要退回重報!
地方官趕赴京都,路途遙遙,往返極費時日。
為了避免麻煩,多數前往報賬者常備已蓋印卻尚未填寫的空白賬目。
此風起於元朝,一直延續,朝廷也未曾嚴令禁止。
然而此法,卻為貪腐之人提供了空隙!
他們持事先蓋章的空表赴京,與戶部核對賬務。
戶部難辨真偽,根本不知實征若乾、損耗幾何。
於是,地方官便趁機中飽私囊,克扣民賦。
再用得來的餘糧兌換鹽引,攜鹽回鄉高價轉售。
如此循環往複,非法牟利無數。
朱元璋欲查實此案,便與朱棣設下妙計。
待各地官員如常帶空印表進京,錦衣衛突襲圍捕,當場搜出罪證!
此時。
禦書房內。
朱標與朱棣一並向朱元璋稟報戰果。
“大人等共計自中書至州縣,文武共一千七百零三人,悉數拿下。”
朱棣聞報,臉色也微變。
“足有一千七百餘人?”
朱棣聽到兄長報出的數據,也是一陣心驚肉跳。
他萬萬沒有想到,此番追查空印問題,竟牽涉多達一千七百餘名官員。
這已經占據了整個朝廷三分之一的從政之人。
其中,竟連三位正一品的大臣也牽連其中。
甚至,還波及了曾隨先皇打天下的元老重臣!
朱棣稍加斟酌,隨即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主張將全部相關人員一並扣押。
再對數名為首的大員執行滅門之刑。
至於罪行較輕者,剝奪官職、充軍流放,送往邊陲修建工事即可。
然而——
朱標卻直接駁回了他的設想。
“百官之害,根起庶位,非止上層。”
“他們侵蝕的是江山的根基,《韓非子》中有言,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若今日姑息,明日再發類似貪汙,還殺不殺?”
朱標的態度十分堅決。
凡是腐蝕政本的蛀蟲,一個也不能放過,全應嚴懲!!
朱棣看著一向寬厚的兄長,沉默許久未作聲。
連朱元璋此刻也陷入緘默之中。
不過,更讓朱棣感到震驚的是,在他尚未向父皇呈報案情之前——
朱標竟已自行為此下達了聖令,將淮西勢力一網打儘。
甚至連開國名將朱亮祖也未能幸免。
朱元璋得知後同樣一臉錯愕。
“連朱亮祖也被帶走?”
他驚疑不定地望向朱標。
朱標毫無退縮之意,向前一步,沉聲答道:
“啟稟父皇,是孩兒所為。”
“孩兒以為,朝中各級官員,理當敲打一番。”
“至於勳貴之流,更不能姑息養奸!”
朱元璋非但未發怒,反而更加認同長子的舉措。
到了動刑那日,數輛囚車將犯人押往法場,斬首示眾。
連朱棣都感到不忍直視。
唯有朱標昂首挺立,冷眼注視那些即將伏法的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