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兒子非常多,幾乎都被封為藩王。
這些王爺中,有不少行為怪異,做事毫無下限,毫無人倫道德可言。
所以,這類藩王被收權、削爵——
也沒人會心疼,甚至老百姓還會鼓掌稱快。
可朱柏卻不同於那些隻會胡鬨的兄弟。
他平日裡的興趣無非是寫寫毛筆字,陪陪夫人。
偶爾研究點煉丹之術,從未做過什麼讓人詬病的勾當。
況且當時的湘王朱柏尚無子嗣,等於是沒有後人繼承,談不上什麼勢力威脅。
可即便如此,朱允炆依然容不下朱柏!
朱柏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二個兒子,生母是胡順妃。
胡順妃的父親原本是陳友諒的部下——
後來扛不住朱元璋的攻勢,主動獻城歸降,才成了明朝臣子。
因為出身投誠之門,所以他自然進不了朱元璋的嫡係核心圈。
後來胡惟庸案爆發,這位嶽父也順勢被一同清除出局。
父親下場如此,胡順妃的地位自然也就不高。
這也就決定了朱柏在皇子當中,並不起眼,算是個邊緣角色。
不過朱柏自己還是蠻爭氣的。
史料中稱他“年少姿貌出眾,及長聰敏”,也就是說長相俊秀,天資聰慧。
朱柏自幼就熱愛讀書,書法繪畫的造詣尤其突出。
正因如此,才漸漸獲得了朱元璋的喜愛與青睞。
每當老朱賦詩一首,都會叫朱柏來幫他落筆謄寫。
而且朱柏並非隻有文才,他的武藝也極為了得。
臂力非凡,尤善左右開弓,力敵千鈞。
在朱元璋眼裡,朱柏無疑是那種文武雙全、儀表堂堂的優質兒子。
老朱不疼他才怪呢!
而且不隻是父皇寵他,一眾兄長也都對這個十二弟十分喜愛。
尤其是朱棣,與朱柏的兄弟情誼最為深厚。
要放在今天來說,朱柏幾乎就是一家人的“團寵”。
儘管後來朱允炆與朱棣都自稱太祖最看重他們。
但實際上,朱元璋和朱柏的父子感情,才是真正的深情厚意。
朱柏十五歲時準備赴封地上任,臨行前朱元璋親自為他係上玉帶。
而他告彆之時並沒有轉身,而是倒著退出去的。
朱元璋問朱柏為何如此?
朱柏答曰:“君父不可背。”
意思是,作為臣子和兒子,不應在告彆時背對皇帝而去。
朱元璋聽後,頓時笑得合不攏嘴。
朱柏到藩地後,也與那幫荒唐王爺截然不同。
他不搞權謀,也不殘害百姓。
平日依舊保持著讀書、習武的規律生活。
有一次,常德地區的叛亂軍突襲荊州,朱柏甚至親自掛帥出征,將其徹底平定。
作為內地的荊州並不像塞北邊防那樣戰事頻繁,朱柏的政務相對輕鬆。
所以閒暇時他唯一的消遣,就是修煉仙道,研究丹藥之術。
有趣的是,日後大明朝那位頗有名望的道家皇帝,居然也來自荊州。
看起來,這癖好倒像是當地特色。
除此之外,朱柏乾得最靠譜的一件事,就是安心陪夫人育兒傳宗。
原因也簡單——他至今無後。
這個湘王,從來沒出過亂子,品行端正,氣質溫和。
但就是這樣一個幾乎無瑕的親王,卻成了朱允炆刀下首輪削藩的對象。
第一批目標:周王、齊王、代王、岷王,以及朱柏。
前四位藩王要麼行為乖張,要麼能力低劣,清理他們不算讓人意外。
可湘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朝廷為了讓行動名正言順,硬是扣了個“私鑄紙鈔”的罪名。
然而,這個指控實在太勉強。
眾所周知,大明的貨幣製度本就一團糟。
尤其洪武年間,老朱打仗行,但經濟方麵一塌糊塗。
鈔票濫印到爛大街,貶值得比廢紙還沒用。
永樂年間,寶鈔幾近作廢,擦個桌子都嫌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