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清除北平外圍威脅——
確保後路無憂後,便開始直麵朝廷派來的問罪之軍。
然而,此刻的大明,正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
朱棣雖貴為親王,卻戰功赫赫。
曾統領馮勝、傅友德等名將,屢立奇功,軍中聲望極高。
他自身也是極為罕見的將才。
若想製衡燕王,朝廷必須派遣一位真正能打的統帥!
可問題在於——
自太子朱標去世後,為了穩住儲位,朱元璋痛下狠手,對勳貴武將進行了大清洗。
這一清掃,直接將大明的軍事骨乾全數震散了!
若藍玉等猛將尚在,剛舉兵的朱棣恐怕瞬間就被平定了。
無奈之下,朱允炆隻能起用唯一尚存的年邁宿將——
長興侯耿炳文為統帥,調兵迎敵。
耿炳文長於守禦。
在真定設防之後,堅壁不出,燕軍圍攻三日未果。
儘管他過去數次折戟,但其戰略眼光和老成經驗依然值得信賴。
他雖不是戰場上能和朱棣爭鋒的猛將。
但隻要死守不出,便能死死擋住燕軍南下之路。
朱棣無論人力資源,還是軍資補給,均遠遜色建文皇帝。
他唯有打速戰才能取勝!
而朝廷卻隻需堅守拖延,靜待對方力竭。
隻要燕軍補給耗空,敗局將不可逆轉。
如同當年七國之亂中——
梁王鎮守一方,成功牽製叛軍。
最終讓周亞夫切斷其後勤,三月即平。
又如長平大戰時,廉頗據城不戰,期望磨儘秦軍銳氣。
即便強如朱棣,也暫時奈何耿炳文不得。
正當他焦頭爛額、坐立難安時——
遠在應天府的皇侄朱允炆與三位名臣終於按捺不住,紛紛“發功”了!
建文帝得知耿炳文屢戰不利,聽從黃子澄建議,撤換其兵權。
由曹國公之子李景隆接任主帥,繼續討伐燕軍!
此時調換統帥,原本便極為不利!
更可怕的是,朱允炆換上的這個主將——根本是個戲精!
當李景隆接過帥印、披掛上陣之時,天幕上還特意配上了一段旁白。
【你所看到的,是大明頭號表演藝術家、兵馬輸送機之父、戰場走秀冠軍、永樂時期最大股東——李·景·隆!】
其實朱允炆也屬無奈之舉,能用之將實在寥寥無幾。
那些開國老將個個威名赫赫,隻是大多早年便被太祖連根鏟除,
如今剩下一個耿炳文也已顯得力不從心。
眼下耿炳文已經難堪大任,朱允炆唯有在年輕一輩中物色統兵之人。
可在他眼中真正可用者,不過兩人而已!
其一為徐輝祖。
其二便是李景隆。
徐輝祖身為中山王徐達之子——
父勇子強,徐輝祖的帶兵能力自然不容小覷。
再加上有父蔭加持,在軍中亦頗具影響力。
隻是朱允炆卻始終不敢啟用他。
原因無他,隻因徐達當年正是燕王朱棣的嶽丈。
徐輝祖相當於是朱棣的親戚——大舅哥!
若是二人暗中勾連,那可不是自掘墳墓嗎?
所以最終,朱允炆將帥印交到了李景隆手中。
李景隆同樣出自勳貴之後,其父為開國名將之一。
且他本人也深得太祖朱元璋的賞識。
曾獲“征虜大將軍”之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