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過程中,傷亡慘重。
燕軍瀕臨崩潰,朱棣隻好親自率三騎殿後。
夜裡突圍,黑暗中分不清方向。
朱棣隻得下馬伏地查水流走向,好辨方向,最後靠此穿越河道回到營地。
第二日兩軍再戰。
平安與瞿能主攻燕軍後軍。
後軍陣腳大亂。
北軍主將丘福試圖攻李景隆中軍不成,朱棣則親率主力攻打朝軍左翼。
當他衝到敵軍左路,卻忽聞背後喊殺震天!
原來李景隆早就識破其戰意,從後包抄朱棣!
危局之中,朱棣奮力一搏,弓已射儘、劍也砍折,戰馬換了三次——
披風被血染透,兒子朱高煦來救援也被困在敵陣。
正史記載:“燕王三換其騎,箭儘持刃奮戰,幾為瞿能擒獲!”
如此絕境下,朱棣急中生智。
他爬上堤岸,揮舞馬鞭,裝作在召喚援兵。
雖然是無奈之舉,卻出奇製勝!
李景隆見朱棣氣勢洶洶地擺出架勢,心中不由得一驚,
一時間竟真信了他有援兵到來!
於是他轉為保守,命部下暫緩進攻。
就在敵軍節奏放慢的刹那,朱高煦帶兵突破封鎖線,奔赴戰場支援朱棣。
然而,形勢依舊嚴峻,危機並未解除。
對手兵力浩蕩,整整六十萬之眾。
這次不是攻城,而是雙方陣前展開血戰!
李景隆依仗兵力優勢,將戰力全麵鋪開。
況且官軍之中不乏悍將猛士,先鋒平安曾與朱棣並肩作戰,瞿能父子更是勁旅。
朱棣想以寡敵眾,難比登天。
雖然眼下戰局暫時趨緩,
但這份平靜不過是暴風雨前的短暫寧靜。
隻要朝廷軍隊穩住陣腳,下一波攻勢便會如潮而至!
幾位皇帝凝視天幕,借彈幕溝通交流。
始皇開口:
【朕雖不擅兵法,但朱棣如今之局麵,敗局已定。】
即便是未上戰場的始皇,也看得出當前的局勢。
朱棣兵力原本不足,現又深陷包圍,處處被壓製。
漢武帝亦表示讚同。
【此役,朱棣潰敗已現端倪,敗北不過是時間問題。】
【縱能保命,亦屬僥幸。】
他也認為燕王敗局已定。
李世民身為天策上將,觀看此景,也隻是搖頭不已。
“這仗,打不贏。”
“首戰落敗,軍心渙散。”
“敵軍早已熟悉其布陣,設下嚴密防線。”
“更不用說敵眾我寡。”
“若無天變地異,燕軍必然全軍覆沒!”
連李世民都如此斷言,無疑等於宣判了朱棣死刑。
李承乾在旁好奇地發問:
“依孩兒之見,燕軍此刻陷入合圍之勢,已無脫身之力。”
“若要翻盤,須得何等巨變?”
他滿臉困惑,試圖理解何種變數能扭轉局勢。
李世民讚許地點頭,笑道:
“承乾,你應謹記八字。”
“兵無定勢,水無定形。”
“戰場千變萬化,瞬息之間便可逆轉。”
他盯著天幕,沉思片刻,忽而一指李景隆軍陣中高高豎立的帥旗:
“比如說,那中軍大纛若突然傾倒……”
“李景隆軍心立亂,朱棣便可趁機逆襲!”
李承乾看向那麵中軍大纛,若有所悟地點頭。
“若我是朱棣,便派奇兵潛入中軍,破其帥旗!”
李世民聞言仰天大笑:
“哈哈哈,承乾,你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