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無疑是朱棣的得力謀士和第一功臣。
自從他勸朱棣起兵以來,他便屢屢獻計獻策。
而最終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為燕王朱棣送上了一頂白帽子,助他順利登上了皇位。
在靖難之役中,姚廣孝的貢獻不容忽視。
儘管朱棣麾下擁有張玉和朱能等猛將,戰場上屢屢取得勝利。
但真正幫助他獲得戰略優勢的,卻是姚廣孝的智謀。
姚廣孝不僅為朱棣提供了多次關鍵的策略。
也策劃了整個行動的框架。
雖然他鮮少親臨戰場。
但他的決策影響了整個戰局。
尤其是後來的勝利,幾乎都得益於姚廣孝的謀劃。
在戰鬥中,朱棣以攻為守、以守為攻,許多決策都要依賴道衍和尚的智慧。
即便如此,姚廣孝從未親自參與血戰。
然而他獨具眼光的大計為朱棣的靖難之路提供了無可比擬的支持。
正是憑借這些策略,朱棣最終才有可能成功奪取帝位。
在夾河之戰之後,儘管朱棣一度占據了上風。
但與朝廷的對抗卻依然沒有分出勝負。
戰爭持續拉鋸,若再如此下去,燕軍遲早會被拖垮。
正當此時,姚廣孝獻出了關鍵性的建議。
“我本打算暫時休整一陣,整理軍備。”
朱棣回憶道:“但老和尚勸我直取京都。”
“若不這樣做,靖難之役將不知何時才會結束。”
他說著,語氣充滿感慨。
朱棣深感懷念那個不像和尚的老和尚。
他知道,若非道衍大師的決策,他的命運恐怕也難以如此順利。
姚廣孝精通儒、釋、道三家學說,多次為朱棣出謀劃策,功勳顯赫。
然而,他卻拒絕了所有的榮華富貴。
最終選擇脫塵修佛,遠離塵世的紛擾。
“確實,多虧了道衍大師的計策,才能幫助我們家得天下。”
朱高熾感歎道:
“尤其是北平一戰,他的智慧,功不可沒。”
……
天幕畫麵繼續播放。
靖難之役,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白溝河、夾河、槁城等戰鬥之後,燕軍士氣高漲,連續得勝。
相對而言,朝廷方麵則損失慘重,必須改換戰術。
正麵戰場雖然有所緩解。
但雙方開始通過反間、間諜活動等間接手段展開較量。
此時,靖難之役已持續了兩年多。
儘管燕軍頻繁取勝,但由於兵力有限,難以鞏固之前的成果。
許多城池也因無法長期守衛而不得不放棄。
燕軍實際控製的區域,僅限於北平、保定和永平。
就在此時,姚廣孝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他主張繞過山東,不與盛庸、平安等人糾纏。
而是迅速南下,直取京都。
姚廣孝推測京都守軍不強,一旦出其不意,定能攻占。
他的建議讓朱棣的眼前一亮。
儘管朱棣猶豫過一陣。
他很快就意識到這場戰鬥如果再拖延下去,對他而言隻會更加不利。
最終,朱棣決定采納姚廣孝的計策,帶領大軍直奔京都。
“好!”
朱棣果斷下令,決定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