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這也將避免大明帝國進入如後來的“易溶水”之局。】
聽到這裡,大家都深陷沉思。
是啊,父皇晚年為了扶植孫子朱允炆,幾乎將那些開國功臣——
除去,特彆是很多有功的武將。
這也導致了朱允炆繼位後,麵臨了無人可用的窘境。
特彆是在應對燕王之亂時,缺乏得力的將領。
然而,這一舉措還可能引發另一個嚴重問題。
那就是,文官集團的權力可能會過於膨脹!
無論在任何朝代,武將與文臣始終處於相互製衡的關係。
然而,在大明初期,朱元璋大規模清洗武將集團,導致其幾乎陷入癱瘓狀態。
這一變化帶來了文官集團的迅速崛起和膨脹。
一旦這種權力不平衡的局麵得以持續,必然會引發一連串的政治危機。
不過,在當時,這些問題還未顯現出來。
看到這一段,嘉靖的臉色不禁沉了下來。
老朱則顯得困惑不解,聽到最後的那句話時,滿臉疑慮:
“明朝皇帝易溶於水?”
“這是什麼意思?”
他心中疑問重重。
【藩王與朝廷的關係和諧】
【朱標待人寬厚仁愛,在藩王中威望極高。】
【如果他執政,麵對藩王的問題,他會采取更加謹慎與溫和的態度】
【朱標會通過漸進的方式逐步加強中央對藩王的控製。】
【諸如限製他們的軍權,增強對其的監督等。】
【但同時也會保障藩王的經濟利益和一定的政治地位】
【藩王們因尊敬與信任朱標,也會樂意接受這些改變。】
【避免與中央發生直接衝突,從而維持藩王與中央之間的和諧關係。】
【這有助於明朝政治的穩定與統一。】
朱允炆當年推行削藩政策,並非沒有道理。
大明初期的許多王爺確實擁有過於強大的權力。
尤其是九大塞王,各個都是實力不容小覷的存在。
例如寧王朱權,他掌控著“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巨大兵力。
燕王朱棣更是握有“節製沿邊士馬”的重權!
老朱當時的初衷,是希望自家子孫能穩固大明江山,拱衛國土。
然而,這一策略卻成了朝廷統治的重大阻礙,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因此,無論誰繼位,這種藩王的權力必然要削弱。
朱允炆削藩過於急功近,且過於強硬,手段讓許多人難以接受。
而朱棣其實早已明了這一點,所以他在最初並沒有反叛的想法。
在靖難之變之前,朱棣已經主動交出了兵權,將世子送到京師做人質。
甚至連王府也完全交給了朝廷控製,幾乎是采取了卑微的投降姿態。
但朱允炆依然心存疑慮,不放心這個四叔,最終導致了靖難之變。
然而,如果是朱標來處理削藩問題,那局麵將完全不同。
朱標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所有的弟弟們都會願意聽從他的話。
另一方麵,朱標的做法顯然不同於他的兒子,手段遠沒有那麼冷酷無情。
在天幕的視頻中,身穿明黃色龍袍的朱標——
此刻已經繼位成為大明的第二任皇帝。
而坐在他對麵的,是剛剛回京述職的燕王朱棣。
兄弟二人如同往昔,圍坐在同一桌前,輕鬆地喝著酒。
“老四。”
“我打算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