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望著天幕中顯現的削藩畫麵——
心中不禁陷入沉思。
他花費了多少心力才削了藩權。
而自己父親剛一開口,四叔竟然就想好了削藩的辦法。
為什麼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
老朱看著兄弟二人的和諧畫麵,不禁露出了微笑。
這才對嘛!
確實,老大做的,才算是真正的削藩!
哪像一些人,一上來就急於逼人逼得死死的。
老大削藩,弟弟們心裡很放心。
大家都知道,老大心疼他們,這樣的削藩,肯定不會讓他們虧待。
就算是讓藩王們吃點虧,老大也總會有補償。
這一切不就避免了靖難之役嗎?
還是得說,老大真是智慧過人!
朱標注視著天幕,默默點了點頭。
如果有朝一日,他真得開始削藩,恐怕也會是這麼一副畫麵。
想來老二、老三、老四他們應該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他們看到這一切,也自然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反正不做又能如何?
反叛?那大哥可不是個好惹的角色!
天幕繼續說道。
【政治延續的穩定性提升。】
【朱標一旦登基,將繼續秉承洪武年間的製度框架。】
【並最終形成“太子監國一皇帝垂拱”的權力結構。】
【這一結構將使明朝的皇位繼承更加平穩,從而解決了曆史上“叔侄對立”的問題。】
【......…】
開國之帝往往會成為繼位者的榜樣。
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事變,為大唐奠定了一個鐵的規矩——
誰有實力,誰就能當皇帝。
這也讓大唐的皇位繼承方式變得簡單直接。
再如老朱與馬皇後的深厚感情,也為後代皇帝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朱家後代出了不少情種。
而大明也湧現了許多賢後,如馬皇後、徐皇後、張皇後等。
若是朱標沒死,皇帝朱元璋與常務副皇帝、太子朱標的這種權力結構,必定會得以延續。
太子不必擔心遭到父親的猜忌,能夠提前參與朝政。
這無疑大大增強了皇權交接的穩定性。
同時讓太子得到了更強的鍛煉,避免了昏庸之君的產生。
大家都知道,大明曆史上的叔侄關係並不好。
若朱標繼位,朱棣就不會和自己的大侄子朱允炆發生衝突。
朱棣若不稱帝,朱瞻基自然也不會有機會與大明的“掃堂腿”、“瓦罐雞”二叔較勁了。
這時,老朱和朱標相視一眼,兩人同時歎了口氣。
“我還是再生個吧。”
朱標在心中想著。
“老大,還是再生個吧。”
老朱也在心裡默念。
雖然天幕播的是未來的景象。
但從之前的畫麵來看,朱允炆顯然不適合做皇帝。
這孩子前腳還跟祖父朱元璋說要善待叔叔們。
結果剛一上位就開始打壓親叔叔。
這能是一個明君所為嗎?
削藩可以理解,畢竟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但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的一係列決策,完全表明了他缺乏領導的能力。
要是他不犯那麼多錯誤,老四就不可能成功。
然而,朱允炆愣是一個正確的決策都沒有做!
一個正常人,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呢?
所以,不管是老朱還是朱標心裡都明白,朱允炆注定與皇位無緣。
允炆啊,你和其他孩子可不一樣,
你不必執著於皇帝的位子,做個富貴的王爺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