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想舉例說明,想說一說有功勳的宦官。
畢竟並非所有太監都心術不正,比如馬保——
這人少年時就服侍朱棣身側,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被賜名鄭和。
此後他奉命督造寶船,七下西洋,聲震四海,傳揚國威。
可朱棣卻不耐煩地擺了擺手:
“彆和我講這些虛的。”
“我隻認一個理——用宦官,一定得三思而後行。”
“………”
見狀,朱高熾隻能一聲歎息地搖了搖頭。
父皇啊,您說得一套套的,聽著都義正詞嚴。
可咱們東廠,不還是您親手創立的?
您自己說說看?
……
嘉靖時期!
身披道袍的嘉靖望著天幕中的視頻,神情淡然,波瀾不驚。
若要談宦官,大明絕對是繞不開的典範。
那些跋扈專權的太監們,說到底——
還得從他們老朱家的開山祖宗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一錘定音,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
自此,國家大小事務全堆到皇帝身上。
一個人哪怕鐵骨鋼筋,也抗不住啊!
於是成祖朱棣乾脆設了內閣。
本是為了分擔政務、減輕皇帝負擔。
到明宣宗朱瞻基手上,公務繁重到無法親批奏章——
遂將批紅的權力移交給司禮監中的秉筆太監。
再往後,到“門天子”時,司禮監的掌印與秉筆職責開始分離。
前者掌章奏印信,後者掌筆墨批紅,逐漸演變出“內相”製衡“外相”內閣的格局。
嘉靖這一代,這種安排已成為常規操作。
他甚至比朝中那些官員,更信任這些貼身太監。
宦官專政的局麵,根源早在朱元璋那裡就埋下了伏筆。
……
康熙時期!
“子嬰...終究是個可惜的人物。”
康熙望著畫麵緩緩開口,語氣低沉。
“能手刃趙高,也算有膽有謀。”
“可惜,也挽救不了大秦的命運。”
“趙高雖除,大勢已去,秦朝注定走到儘頭。”
曆代王朝都不乏趙高這類把持朝政的權宦。
尤其明朝後期,宦官當政、弊政叢生,幾乎成了常態。
但到了清代,卻極少聽說宦官掌權的情況。
這得益於清廷施行的高壓製度。
不僅控製宦官人數,還大幅削減其權力。
宦官不再能左右政局。
康熙更是設下了“內監敢議政者,斬”的鐵律。
其實朱元璋當年也有類似製度。
他初設司禮監時,就在宮門上掛鐵牌告誡:“內臣不得乾政,違者斬”。
但朱家的後代們啊,終究還是沒把朱元璋那番警示的話當回事。
太“孝順”了,簡直忠誠得不像話。
反倒是清朝那邊,對祖宗定下的規矩——
那叫一個執拗,簡直到了刻在骨子裡的地步。
若是大明的子孫們真能聽老朱那句“宦官不得乾政”的鐵律——
大概也不至於讓那些“權宦”在朝中攪風攪雨了。
緊接著——
天幕上出現了下一個被點名的亡國君主。
【西漢末代皇太子——劉嬰!!】
對漢朝的曆史,劉邦、劉徹自然是熟得不能再熟。
他們都知道,漢朝一共分成了前後兩個階段,稱為“西漢”和“東漢”。
劉邦白蛇起義,推翻秦政,開創大漢基業。
可後來卻被王莽篡權,這位外戚一腳將整個漢朝斬為兩段,讓“西漢”從此走入終章。
至於是天道輪回,還是偶然的宿命,恐怕誰也說不清。
看到這個標題,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立刻來了精神。
這可是自家漢朝的末代皇室成員啊!
不對,更精確地說——
這是他們漢朝“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亡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