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往輕浮懈怠,必須從宋徽宗的荒唐中汲取教訓。”
李承乾恭敬頷首,低聲回應:
“父皇言之有理,兒臣雖然有過懈怠,可這趙佶……未免也太不務正業了。”
……
大明!
朱元璋冷笑一聲:“大宋就是毀在這些不乾實事的皇帝手裡。”
“奸臣橫行、朝綱混亂,不過是昏君放縱的結果罷了。”
他最恨那些亂政之臣,視作國家蛀蟲,恨不能挫骨揚灰。
“若我遇上這些禍國狗賊,早叫他們人頭落地!”
正因如此,朱元璋在位時果斷撤銷丞相一職,以絕後患。
朱標此時亦開口道:“奸臣固然可惡,但若君主英明,又怎會讓小人蒙蔽耳目?”
“歸根結底,是皇帝失了本心,才讓這些人有可乘之機。”
朱元璋沉吟片刻,緩緩點頭:
“你說得對,還是皇帝自身的問題更嚴重。”
……
此時,大宋!
趙匡胤原本還為趙佶的善政感到幾分欣慰。
但隨著事態不斷展開,他的表情也逐漸凝重起來。
“整天研究書法繪畫,連點政事都不理?!”
“那我問你——燕雲十六州呢?!”
“到底收回來了沒?!”
堂堂一國之君,卻沉湎藝術、荒廢政務,這哪還有半點當皇帝的樣子?
一旁的趙光義麵色陰沉,心頭湧上一陣不安:
“咱大哥的子孫們……怎麼一個比一個靠不住?”
天幕繼續說道。
【趙佶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宣布將梁山泊八百裡水域全部收為公有。】
【且向入梁山泊捕魚、采蓮的百姓收取重稅。】
【忍無可忍的百姓終於揭竿而起。】
【在宋江等三十六人的領導下,在梁山泊宣布起義。】
【第二年,方臘以明教為名聚眾數萬,威震東南。】
【儘管宋江和方臘的起義軍最終都被朝廷鎮壓。】
【但原本富庶的江浙地區,就此變得千瘡百孔,為北宋的覆滅埋下伏筆。】
【宋金雙方經過幾年數次的遣使溝通,達成一致聯合滅遼,燕雲地區歸宋。】
【而宋則將原本給遼的歲貢轉交給金人,史稱海上之盟。】
【然而,趙佶沒有想到,金軍在滅遼之後,竟突然大舉南下,欲直接滅亡宋朝!】
【宋徽宗大為驚慌之下,竟直接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恒。】
這一段看完,皇帝們麵無波瀾。
甚至有些“意料之中”。
“整日沉醉丹青,空談風雅,還指望他安邦治國?!”
“這天下早晚得出事!”
雖說地方動亂最終平息。
但經濟和民心已遭重創,江浙更是元氣大傷,大宋從此一蹶不振。
聯合金人夾擊遼國原是妙計——
既能削敵人,又能收複故地。
然而趙佶偏偏在關鍵時刻犯了致命錯誤!
金軍一調頭南下,這位皇帝居然嚇得馬上禪位,拱手讓國?!
如此膽識,簡直令人咂舌。
嬴政看得樂不可支:“倘若這趙佶生在戰國,估計一聽敵國來犯就趕緊退位了。”
“這膽子,彆說守天下,怕是守城都難。”
漢武帝劉徹亦是哂笑連連:
“敵軍壓境,彆人忙部署兵力,他忙卸任,這邏輯……天才都不敢這麼想。”
“怕了就傳位,真當這是換崗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