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暗道:“我願做那個提劍的人。”
……
貞觀時期!
李世民神色微動,目光落在天幕之上,久久不語。
他很清楚,開元盛世所代表的含金量。
貞觀初年,雖被譽為盛世之始,但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連餓死街頭的都不稀奇。
大唐之所以能逐漸強盛,是經過了多年的累積,逐步打下的穩固根基。
“朕現在做的,就是替子孫鋪路。”
他心裡清楚,貞觀之治不過是序章,而盛唐真正的巔峰,是在後繼者手中開花結果。
開元盛世便是明證——
這代表著他種下的樹,後人已摘到了果。
然而李世民仍難掩疑惑。
既然李隆基開創了如此輝煌的時代,為何後人卻隻稱他為“千古半帝”?
他心中浮現一個猜測——
難道這位玄宗雖開盛世,但英年早逝?
不然,怎麼會隻有“半帝”之稱?
李世民眉頭緊鎖,神色中滿是疑惑。
這位李姓後輩,既然能開創出堪稱繁華極致的開元盛世,想必並非庸碌之主——
可為何後世卻隻給予“千古半帝”的稱號?
他暗自推敲其中緣由,思來想去,唯有一種可能最為合理。
或許是這位後代帝王,在將大唐帶入鼎盛之際,卻突然離世,導致盛世猶如曇花一現,未能延續長久!
因此,後人感歎惋惜,將他譽為“千古半帝”,以此表達盛世短暫、功業未竟的遺憾。
想到此處,李世民心頭泛起一陣惆悵,不禁輕歎出聲。
“唉,可歎了。”
“若李隆基命運稍有不同,活得更久一些,也許就真的能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
“隻可惜,半帝之名,終究帶著幾分無奈與遺憾。”
“想來後人對此也應是唏噓不已。”
隨著天幕中那一幕幕景象的浮現,眾人對於“開元盛世”的輝煌,已然有了初步認知。
那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繁榮時期,物阜民豐,文化璀璨。
李世民的內心激動不已,他甚至從未想過大唐竟能再度迎來如此壯麗的景象!
“真是……可惜可歎!”
他仰頭發出一聲浩歎。
一旁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神色皆顯凝重,紛紛點頭歎息。
他們與李世民的看法不謀而合。
李隆基之所以被後人稱為“千古半帝”——
很可能正是因為他在開創盛世之後不久便撒手人寰,未能將盛世延續至極致。
這本可輝煌綿延的時代,終因一人早逝,而中道崩殂,化為曆史長河中的短暫璀璨。
……
大宋!
雖大多數人對李隆基了解不深,但趙匡胤與趙光義卻心知肚明。
“唐玄宗起初果斷果決,誅韋後、整朝綱、用賢臣,確實振興了李唐。”
“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足,是大唐最光輝的一段歲月。”
“但他後期卻沉溺聲色,不理朝政,寵信奸佞,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
“而最終令國家步入頹勢。”
趙匡胤麵色淡漠,冷聲道:
“這樣的人,怎配得‘千古半帝’這等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