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李隆基能守住初心,繼續如開元之初那般勵精圖治——”
“大唐哪怕不能更上一層樓,也能延續百年國運!”
他深吸口氣,道:“唐朝國都被攻破六次,皇帝跑了九回,李隆基便是開了這先例!”
“真要論實力,盛唐之時完全可壓下叛亂,是他自己亂伸手,反倒壞了大事!”
朱標低頭稱是,卻也無可奈何。
後世如何,豈能由他們所控?
“若父皇能將此事寫進祖訓,說不得後代子孫還能避開相似禍患。”
朱標輕聲勸諫道。
朱元璋點點頭。
“這話有理。明日就命翰林,把這條也記入祖訓!”
從看天幕視頻以來,他親手書寫的“祖訓”,頁數已然翻了好幾倍。
……
永樂時期!
朱棣一邊摩挲著胡須,一邊淡淡評價道:
“太宗李世民,實乃千古一帝,後人楷模。”
“李隆基嘛……倒也有其祖父之影。”
“前期奮發圖強,開創盛世;後期昏聵放縱,親手斷送氣運。”
他搖搖頭,語帶遺憾。
朱棣即便是在評說李隆基時,也不忘將李世民拉來對比。
旁邊的金豆子倒是興致不高,對李隆基沒什麼興趣。
他正琢磨父親之前那句意味深長的話:
“當皇帝的,我隻認太宗。”
爹這是在暗示什麼?
老大若真登基,我是不是也有機會像爹那樣——揮師靖難?!
【唐中宗——李顯!】
【外號———六帝同堂者!】
還未來得及為李隆基“千古半帝”的評價感到唏噓感慨,
下一位震撼登場的便是那位——被稱作“六帝同堂者”的李顯!
眾位曆朝帝王看到這一標題時,神情不由得一凝。
“唐代居然也有三位皇帝登上外號榜?”
“漢朝不也是三位?這倒也不算奇事。”
“等等,這外號有點熟悉……是不是以前就出現過?”
“始皇老兄,您年歲大了,眼力大不如前,這種細節認錯也很正常,誰叫您當年信了趙高那廝。”
大家隱約記得,在此前的天幕排名中,確實有一個類似的外號出現過。
劉裕,南朝的開國之君,因曾斬殺六位帝王,故被冠以“六位帝皇完”之名。
如今李顯竟也有同樣的外號?
難不成他也乾掉了六位帝王?
問題是,劉裕時代天下分裂,割據林立,各路“皇帝”層出不窮,殺六個也就罷了。
可李顯身處的大唐可是國勢鼎盛,一統山河,哪來六個皇帝給他動手的機會?
……
貞觀時期!
李世民眉頭緊鎖,神情凝重。
看到李顯的稱號那一刻,他的心陡然一沉。
他很清楚,自己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雖換來盛世局麵。
但終究留下了骨肉相殘的前車之鑒。
李世民最大的擔憂,就是自己的後代子孫步他的後塵,在爭奪皇權中再度走向血腥與悲劇。
如今看到李顯的外號,李世民心中頓時升起一種強烈的不安感:
莫非,這李顯……也做了類似的事情?
倘若李顯真如他所猜,那他這個祖宗可謂責任重大。
一旁的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等老臣皆看出李世民的擔憂。
他們心知肚明,陛下不是在責怪誰,而是憂慮他的帝業子孫,是否會因他的榜樣走上錯路。
這種事,他們也不便多言,隻能默然陪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