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一日他駕崩,這天下……到底會落到誰的手裡?
如今呂家勢力已然龐大,幾乎盤根錯節,遍布朝野。
劉邦之所以始終未對呂雉下手,並非他沒有能力,而是他有著自己的考量。
一方麵,呂雉是他早年共患難的妻子,曾與他一同白手起家,那份情義,無法輕易割舍。
另一方麵,他年歲已高,身體每況愈下,已經力不從心,無法再經受風雨波折。
若此時貿然誅殺呂雉,勢必會引起朝堂震蕩,甚至有可能動搖漢室根基!
不是殺不得,而是他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更為理性的決策。
他心中清楚,自己百年之後,呂雉是唯一能穩定局勢、鎮住朝綱的人選。
儘管呂雉掌握大權,但終究還是劉氏天下。
不管她如何專橫跋扈,最終還是要將權柄還歸劉家。
劉邦的算盤很清楚,他要呂雉在他死後,繼續發揮她的能力,把大漢這個剛啟航的帝國推向正軌。
為了捍衛劉氏血統,他早早與群臣立下誓言,斬白馬為盟:
“非我劉氏者,不得稱王,若有逆命,舉國共誅之!”
若呂雉真敢造反,宗親必不會坐視不理。
當劉邦抬頭再看天幕時,神情一陣複雜。
他從未料到,千年之後,竟還有女子如呂雉這般野心勃勃,甚至堂而皇之地登基稱帝!
他原本想一笑置之,但一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禁感到一陣惱火,隨即在天幕上留下彈幕:
“你們李家的男人,都死哪去了?”
漢武帝所在的時空。
“女人稱帝?還叫聖神皇帝?”
這話聽得劉徹一陣發笑,眼裡滿是譏諷與不解。
一介女子,也敢以皇帝自居?這簡直聞所未聞!
不過仔細一看,這“武則天”似乎沒有廟號,隻有個諡號。
“哼,典型的外戚作亂之禍。”
劉徹冷哼一聲,心中早已有了定論。
“太後權大過帝,外戚乾政成風,朝廷哪還有半點皇權的尊嚴?”
“廢立之間,不過一紙詔令。”
他自然明白太後權勢過盛,帶來的後果有多嚴重。
當年他初登大位,竇太後獨攬大權,軍政要務儘皆掌握。
他推出“建元改革”時,稍有冒進,便觸怒了太後,四名重臣頃刻間被革職,兩人還鋃鐺入獄。
他忍辱負重多年,才慢慢奪回政權主導權。
換個角度說,他在位五十餘載,打了四十多年仗。
前十年沒動兵,是因為他根本調不動兵!
翻遍漢朝曆史,太後垂簾的事屢見不鮮。
從呂後的亂政,到薄太後、竇太後,皆是前車之鑒。
晚年的劉徹,為防此禍重演,對巫蠱一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借題清洗朝中勢力。
可惜此策弄巧成拙,害死了太子,連儲君之位都被動搖。
最終,他隻得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
臨終前,他做出一道震驚世人的決定——賜死鉤弋夫人!
目的隻有一個,杜絕太後乾政再現。
“子以母貴,母因子死!”
這條規矩,也被後世皇帝奉為鐵律。
……
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的臉色變了。
他指著天幕,目光淩厲,聲音中透著壓抑不住的驚異:
“李顯的母親,竟也稱帝?”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誰來給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