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嬴政神情平靜,看著天幕,似乎並無太多波瀾。
在那個諸侯混戰的年代,為了帝位下手對兄弟的事,簡直多如牛毛。
兄弟鬩牆算什麼,連親爹都能殺得心安理得。
“宋太祖身手不凡,若非突發急病,又怎會一夜之間暴亡?”
“趙光義乃文弱之軀,若真動手,怕也隻能走些不見光的路子。”
“權力當前,誰能真正潔身自好?”
嬴政從趙光義後續對太祖一脈的打壓中,早已嗅到了血腥氣息。
要是真正名正言順繼承皇位,怎會連兄長的兒子們也不放過?
這不是鞏固政權,這是清洗血脈。
怕的,就是那群曾屬於趙匡胤的舊部重新集結,反撲上位。
……
漢武帝時期!
劉徹麵色如常,毫不驚訝。
帝王之間爾虞我詐、兄弟反目,這樣的劇情他見得太多。
隻是——像高澄那種“荒誕得不講道理”的操作,才真正讓他覺得抽象。
相比之下,趙光義這點宮廷陰謀,幾乎可以歸類為“常規操作”。
“弑兄奪位?沒什麼稀奇的。”
“朕的父皇漢景帝,為了讓朕順利繼位,可是把所有擋路之人都提前清理乾淨。”
劉徹歎了口氣:“若趙匡胤能狠下心來,也不至於身死宮中。”
“最無情,便是皇家血脈。”
作為一國之君,必須將大局置於個人情感之上。
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隨著流血和犧牲。
從另一個角度看,漢武帝倒也理解趙匡胤的遲疑。
也許在他內心深處,最終還是認同將皇位交給趙光義。
原因無他——趙光義勢大成軍,早已羽翼豐滿;
而趙家那些年幼的子嗣,尚未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
為了江山不崩,為了權力平穩過渡,傳位弟弟未嘗不是一種理智選擇。
既然那是那個時代的“潛規則”,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貞觀時期!
李世民盯著天幕中趙光義的身影,神情古怪。
排行老二?也是太宗?!
也是“疑似弑兄”?!
這未免也太巧合了些……
李世民越看越覺得親切:這小子身上,怎麼有幾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雖說過程不同,結果倒是如出一轍。
隻不過,他李世民是策馬奪天下,趙光義卻是在兄長身邊“暗度陳倉”。
誰更狠?誰更絕?恐怕隻有曆史能給出答案。
沒曾想,時隔多年,竟能在他人身上看到當年的影子。
“倘若在宋朝兄弟相殘,倒也並非不可想象。”
李世民輕聲一歎。
一旁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老臣皆麵露認同神色。
畢竟當年玄武門前的生死局,他們也曾身臨其境。
那年,李世民率八百親兵兵臨太子府,正是這場行動,奠定了大唐千秋基業。
但與趙光義不同的是,李世民之舉,是不得不為。
李建成與他水火不容,兩人之間早已勢成死局,彼此容不得對方喘息。
那不僅關乎皇位,更關乎性命安危。
是殊死搏殺的必然結局。
相比之下,趙光義所麵臨的局勢,顯然並沒有那般迫切與殘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