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些忠臣義士,以血肉之軀為朱棣築起了通往帝位的道路。
配合朱棣自身的洞察和決斷,才打出了這場堪稱史詩的戰役!
而朱高煦,卻完全沒有看清這背後的真相。
他隻知道老爹曾以寡敵眾,最終問鼎帝位。
於是他天真地以為,自己也能複製奇跡!
殊不知,他和朱棣的差距,根本是天與地的鴻溝!
沒有朱棣那樣洞穿全局的戰略直覺,也沒有能為他赴死的忠誠之師。
於是,當明宣宗朱瞻基親率大軍出征時,朱高煦手下的軍士紛紛倒戈投降。
最終,他成了孤軍一人,彈儘糧絕,隻能束手就擒。
這場謀反,最終隻落得“自毀前程”的結局。
……
永樂時期!
朱棣目光凝視天幕,心中沉重無言。
他當年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起兵謀逆。
雖對外稱“靖難”,但誰都明白,那實則就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叛亂。
朱棣是個講究名聲的人,他也不想成為後世口中的亂臣賊子啊!
也不願自己開創的“先例”,成為朱家人兄弟相殘的根源。
所以,他才留下遺訓,勸誡後人,勿再重蹈覆轍。
然而,他似乎低估了宿命的強大。
自己奪位成功,卻也種下了骨肉紛爭的惡果。
上一次,他逼走了侄兒朱允炆,對方生死未卜。
但至少,自己沒親手將其置於死地。
這讓朱棣還能在心中自圓其說,沒背負“弑親”的惡名。
而這一次,二兒子朱高煦卻實打實地被孫子朱瞻基親手處死!
方式還極其殘忍——以瓦罐燉之!
朱棣明白,老二是咎由自取。
畢竟謀反,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必死之罪。
朱瞻基其實是聽從了他的遺訓,並未第一時間處死叔叔。
可惜,朱高煦死性不改,步步緊逼,最終還是走上絕路。
朱棣知道,這不能怪朱瞻基。
但他心中依然壓著一塊巨石,沉重難釋。
他開始懷疑,是否從自己開始,朱家的命運就注定走上一條兄弟互鬥的不歸路?
若論責任,他自然脫不了乾係!
“小子——”
朱棣忽然將手放在朱瞻基肩膀上。
朱瞻基心頭一跳,還以為老爺子要動手教訓自己,整個人都下意識一抖,差點沒跪下。
然而,想象中的怒吼和鐵拳並未降臨。
隻有一聲沉沉的歎息,在禦書房中緩緩響起。
那歎息裡,滿是疲憊和蒼涼。
一時間,那位鐵血睥睨、征伐半生的永樂帝,仿佛一瞬間老去了數十年。
曾經風雷震世、雷霆萬鈞的帝王,此刻竟多了幾分風燭殘年的蕭索。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以及朱瞻基,同時抬起頭來望向朱棣。
屋內空氣仿佛凝固,一股複雜而沉重的情緒在四人之間流轉。
禦書房,再度陷入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