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親征不等於不英武,漢武帝劉徹便是鐵證。
霍去病、衛青等將,皆由他慧眼識才,一手提拔。
他不乾預戰術,但每一場大戰的方向,卻都精準無比。
“父皇說得太對了,大將軍與表兄每次征戰,父皇都不曾插手細節。”
“表兄霍去病初戰漠北,便能深入敵後百裡,戰功赫赫,全賴父皇英明。”
劉據肅然回答。
每當提到霍去病,漢武帝臉上總有掩不住的得意。
誰能想到,那個曾是長安城中放馬的少年,竟成了讓匈奴聞風喪膽的大漢戰神!
……
貞觀時期!
“簡直胡鬨!”
李世民眉頭緊皺,怒聲喝道。
“兵者大事,豈可拿來當兒戲?”
“若王振在朕軍中,早已問斬!”
“朱祁鎮竟還容許這宦官亂政,落得如此下場,也難怪!”
李世民不屑冷哼,眼神如刀。
戰場不是舞台,不容演戲。麵對敵人,必須快準狠,一步錯,便是滅頂之災。
在他看來,土木堡之敗的根源,就在於皇帝與宦官的亂指揮。
天子禦駕親征雖可鼓舞人心,但也會令軍隊陷入極大的製約與被動。
將士顧慮皇帝安危,戰時猶豫不決;而將令受限於宮廷,難以因敵製勝。
若是皇帝又不懂兵法,卻還硬要主事,那便是釜底抽薪,徒增災難。
而朱祁鎮,正是這樣的存在。
最終,瓦剌兵鋒直逼中原,朱祁鎮也留下了明史上最恥辱的一筆——被俘於土木堡。
……
永樂時期!
朱棣靜立於沙盤前,凝望著千裡江山,神情中透著幾分凝重。
他知道朝中有聲音在暗示換儲;他自己對太子的一些做派,也多有不滿。
但朱棣始終沒有動過廢太子的念頭。
因為一旦動太子,便牽連到皇太孫,這已非一人之事,而是牽動大明三代的根基,怎可輕動?
然而此刻,朱棣第一次真正生出更換之意。
太子也好,皇太孫也罷,最終都坐上了皇位。
論“守成之道”或許算是中規中矩,甚至還成就了“仁宣之治”這等太平盛世。
可朱棣並不滿意這種成績。
土木堡之敗,根源何在?
歸根結底,是宣德年間對軍備之鬆懈所致!
當草原勢力暗流湧動,風雲驟變時,他那位“好聖孫”,竟還躲在深宮裡玩蟋蟀!
想到這,朱棣胸中怒火翻騰,幾欲噴薄而出。
……
大宋!
“明朝版靖康之恥……”
趙匡胤喃喃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複雜。
“雖說這事比起我宋的靖康之難還差點火候,但皇帝被俘,還被押到城下求門……確實夠丟人。”
他輕歎一聲,心裡五味雜陳。
既有幾分竊喜,也有一絲說不出口的酸澀。
從天幕播放視頻起,大宋的皇帝在眾帝王心中,基本已成“恥辱代言人”。
趙匡胤身為大宋開國皇帝,看著徽宗、欽宗一個賽一個地拉胯,也覺得自己這臉都快被丟儘了。
所以看到彆的朝代也翻車,他心頭反倒輕鬆不少。
你看,不光我們大宋出糗,大明照樣出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