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年,劉瑾被誅,人亡政息。
但朱厚照沒有就此收手——反而另辟蹊徑。
他開始重用邊關將領,自封“鎮國公”,設立鎮國府,廣收義子——
這分明是仿效開國太祖朱元璋的勳貴模式!
明朝的功臣集團,隻有兩大來源:
一是跟隨太祖打天下的開國勳貴;二是朱棣靖難之役立功的靖難勳貴。
朱厚照要做的,就是打造屬於自己的“鎮國勳貴”。
他所封的爵號,意味深長——
江彬,平虜伯;許泰,安邊伯。
而所謂的“平虜”、“安邊”——這是朱厚照一生的執念。
最終,他用十二年時間,徹底擊垮了蒙古最後的中興之主達延汗。
有人說朱厚照貪圖享樂,其實頗為可笑。
因為這位皇帝不住皇宮,後來連豹房都懶得呆,直接搬去了宣府——
那可是九邊重鎮之一,直麵蒙古的最前線!
誰閒著沒事跑到這裡來享樂?
整個明朝,論“天子守國門”,朱厚照才是真正的代表!
守京師算什麼?他是守宣府的皇帝!
正德十二年,蒙古達延汗率五萬騎兵入侵。
朱厚照立刻上奏,請求禦駕親征——結果被文官集團駁回。
明代和宋代一樣,皇帝的旨意必須經過內閣聯署,才能執行;
若直接發“中旨”,因為程序未走完,官員可以拒不執行。
更糟的是,自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實權落入兵部與內閣之手。
理論上皇帝能撤內閣、殺兵部尚書,但卻無法直接調兵用兵。
至於昔日統軍的五軍都督府,早已是空殼衙門。
這一切,要從明英宗朱祁鎮說起。
土木堡之敗,京畿三大營、二十六衛以及大批勳貴幾乎被一鍋端。
於謙力挽狂瀾,贏得京師保衛戰後,索性改革兵製,把兵權收歸兵部。
在這種製度下,朱厚照想出了一個驚人創意——
當著滿朝文武的麵,他任命了一位叫“朱壽”的“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眾人麵麵相覷:
“朱壽?誰啊?從沒聽過!”
朱厚照笑著走上前:
“不好意思——朱壽,就是朕。”
於是,皇帝給自己加了一個新身份,用“威武大將軍”的名義下旨,從此繞開內閣,直接調兵!
明武宗親自掛帥,正德十二年一掃多年邊關頹勢,打出了震驚朝野的——應州大捷!
威武大將軍:
“達延汗?來,單挑!”
當年年底,統一蒙古的孛兒隻斤·巴圖孟克去世,朱厚照才二十六歲。
這一戰史稱:明軍陣亡五十多個人,蒙古軍陣亡將近二十多個人。
十萬大軍廝殺一天,就死了幾十個?
這數字像是春遊出門,路上還可能多死幾個人。
朱厚照還自豪地說,自己親手殺過敵人——雖不知真假,但確實坦率。
不管後人如何質疑,這一戰朱厚照贏了,而且是帶著邊軍的榮光凱旋京師。
接下來,就是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朱厚照再次禦駕親征,南巡出征。
誰料,這一次,他遇到了真正的意外……
寧王叛亂,在明武宗朱厚照眼裡,簡直是天賜良機。
這意味著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南巡,一路上能做的事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