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清情況完全不同。
自從大清建立,宗室成員就是舉足輕重的力量。
比如努爾哈赤,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就是二號人物。
後來那四大貝勒、八小貝勒,一大堆能征善戰的將領,全是他的兒孫侄輩。
等到皇太極掌權時,愛新覺羅家族的成員依舊發揮著巨大作用。
至於“嫡長子繼承”?
不好意思,女真人根本沒這個概念。
滿清自始至終的傳統就是:宗室成員必須用到極致,絕不能浪費。
直到康熙登基,他才覺得漢人的嫡長子製度,比滿洲的家族會議靠譜。
於是康熙開啟了“雞娃式教育”。
把嫡出的二兒子立為太子,同時又表示——
其他皇子也行,將來可以輔佐太子,一起努力建設大清,早日實現封建夢想。
可結果大家都清楚。
這一步操作,直接把清朝推向了兩百多年裡最血腥的皇子鬥爭階段。
康熙自己都被嚇得心驚膽戰,生怕哪天一口氣沒了,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
後來雍正繼位,便開始反思。
要麼像大明一樣,把宗室當豬養;要麼就徹底放棄嫡長子繼承製,把宗室拉出來用。
二者根本無法兼得。
雍正很快意識到,嫡長子製雖然能避免兄弟鬩牆,但長子未必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一旦碰上個庸才,豈不是毀了祖宗基業?
而太子製又會引發無休止的傾軋與仇殺。
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就是典型的例子。
於是呢——
雍正吸取了曆代因立儲引發的明爭暗鬥——
也結合了自己當年奪嫡的慘烈經曆,終於創立了“秘密立儲製度”。
從此,不再公開立太子。
一切等皇帝駕崩後,才揭曉最終繼承人。
他會親自書寫兩份遺旨,一份密封在錦匣裡,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另一份則由自己隨身保管。
等到駕崩時,由禦前大臣將兩份遺旨一並取出,當場對證,然後宣布繼位人選。
乾隆正是靠這種方式登基的。
但誰不知道“正大光明”後麵藏著的名字是誰?
除了弘曆,還能是誰?!
看看雍正給弘曆的冊封就知道了——
二十三歲時,他就被冊封為“和碩寶親王”。
這“寶”字意義非凡,源自唐代對皇帝禦璽的稱呼“禦寶”。
這哪是暗示,簡直是明示——弘曆,你就是儲君!
群臣自然也心知肚明,個個看透不說透。
最終,這套製度還是保留下來。
“弘曆怎麼搞出這麼一堆外號?!”
雍正看著天幕忍不住低聲罵道。
要不是這些外號看上去還算溫和,他估計早就急得跳腳了。
大清兩百年的臉麵,可不能全毀在弘曆手上啊!
……
乾隆時期!
乾隆看到自己名字閃現在天幕,神色裡毫無意外,隻有篤定。
若連他都不上榜,那其他帝王根本不配出現在這裡。
可緊接著,他瞥見那三個大字——
清!高!宗!
這正是他反複強調過的:“祖而功而宗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