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
這些事件幾乎已經與他的名字緊密相連。
五代十國,本就是屬於武夫的舞台。
“黃袍加身”這一幕,其實多半是趙匡胤自導自演。
這就是五代十國的本質——軍閥政治!
根本談不上什麼正統傳承。
誰拳頭硬,誰就能稱王稱霸。
而趙匡胤雖有借柴氏孤兒寡母之機的嫌疑,但在當時亂局裡,這已是最優的抉擇。
這場兵變沒有血流成河,也無刀光劍影,更沒有焚城屠戮。
在那個注定不眠的夜裡,政權卻以這樣平靜的方式完成了更替!
當時的士卒們或許並不在意。
畢竟五代十國的年代,這樣的劇本屢見不鮮。
他們隻當這是又一位軍頭的崛起罷了。
可當趙匡胤披上黃袍的那一刻,他的梟雄本色徹底展現。
他隻說了三句話:
“太後、主上,我北麵事者,不得驚擾!”
“公卿,皆我同列,不得侵淩!”
“朝市府庫,不得掠奪!”
簡短三言,卻字字鏗鏘,流露出他胸中宏願。
趙匡胤要建的國,不再是靠亂軍殘殺支撐的秩序,
而是以武力為基,以理性為骨,開啟新篇章,超越那個混沌的時代!
將士們被他的氣勢折服,齊聲呼應。
這“約法三章”,正是他平定亂世的誓言。
五代十國,是人人口中的“亂世”。
可究竟亂到了何種境地?
舉一例,便能窺見那群軍閥的瘋狂。
——吃人。
這裡不是修辭,而是字麵意義。
在五代,武人食人的現象屢屢發生,且理由各異。
首當其衝的便是饑荒。
在古代,災年食人時有耳聞,五代亦難幸免。
這是唯一能得到些許理解的情況。
其次是“軍糧”。
城池被圍百餘日,外援不至,便有軍士食百姓,百姓食軍士的慘狀。
雖說“以人為糧”帶有“人在城在”的悲壯意味,但在人倫角度,實難接受。
更駭人的是,連皇帝也以食人為樂。
南漢帝王便曾以此震懾百姓,以極端的恐怖維係統治。
除此之外,還有無數荒誕的理由。
有人吃敵人以鼓士氣,有人以此籠絡軍心,更多的則是純粹的嗜好。
對,他們吃人隻是因為“愛吃”。
既無宗教,也無饑餓,僅是對血肉的病態沉迷。
這種瘋狂的人性潰敗,縱觀華夏數千年,僅在南北朝與五代集中出現。
而這股風氣,一直延續至北宋初年。
趙匡胤不得不下旨,嚴令禁止。
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已腐敗至何種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