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功成駿烈,卓呼盛矣!”
若以宗藩體係與海洋勢力範圍橫向比較,永樂時期堪稱巔峰。
所以,他完全配得上那個稱號:永樂大帝!
但朱棣亦非無過。
首先是政權合法性的問題。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已然駕崩……
可他卻在“洪武三十五年”受禪?!
這孝心未免也太足了,竟硬生生給老爹添了四年壽數!
其次,為穩固統治,他手段頗為酷烈。
方孝孺被誅十族,景清瓜蔓抄等案,血腥鎮壓導致數萬人死於非命。
此等冷酷,頗得其父真傳。
更有東廠設立,開宦官乾政先河。
而種種大政,又極耗國帑。
五次北伐、遷都修城、疏浚運河,皆需巨額財力,百姓負擔沉重。
因此永樂中後期,國庫拮據已是事實。
朱高熾屢屢抱怨財政空虛,並非托詞,而是實情。
在安南治理上,朱棣處置失當,最終不得不放棄。
他的一生,功與過交織。但帝王何嘗不是如此?人非聖賢,帝王尤難。
排名第八,可謂實至名歸。
……
永樂時期!
朱棣平靜看完天幕展現的一生與評語,隻覺大體公允。
“永樂一朝,開支浩大,百姓與國庫確實承受沉重負擔。”
“這點,我認。”
“但我在位不過二十餘年,漠北要征,運河要修,永樂大典也要成書。”
“我能不做嗎?”
朱棣看完天幕的過失評點,卻絲毫無悔意。
若他不做,豈能留給後代?
看看那些後世昏庸君王,朱棣隻覺胸口憋悶。
他要塑造的,是一個橫跨南北、海陸並舉的龐大帝國!
可惜,到了那些不肖子孫手中,大明竟被折騰至此……!
“有此評價,朕此生再無憾矣。”
朱棣不再去想那些煩心瑣事,反倒露出一抹安然的笑容。
隻要自己所做的一切,能被史家認可,被百姓銘記,那便值得。
至於個人的生死,又算得了什麼?!
這第五次北伐,他必須要去!
一定要去!
……
洪武時期!
朱元璋看見朱棣這些年所為,不由愣住片刻。
“老四,當上皇帝後,竟然做了這麼多事。”
過去,他隻見過靖難之役的凶險,卻沒想到朱棣登基後,不僅征戰四方,還親自主持修運河、纂大典……
連鐵石心腸的朱元璋,此刻也忍不住心軟,心底湧起一股說不清的酸楚。
當皇帝的苦累,他豈能不明白?
這小子幾乎以一代之身,挑了幾代帝王該做的事!
想到最後朱棣竟死在親征的途中,他心頭更是一陣發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