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也緩緩開口:
“我中原神器,豈能落入他族之手?這等壯舉,配得上千古一帝!”
……
漢武帝時期!
“明太祖,當之無愧!”
劉徹沉聲道。
“光是中興漢家一統,就已功蓋千秋!”
“九州山河,豈容異族踐踏!”
他沒有絲毫異議。
若朱元璋都不能入列前四,那天下還有誰能配?
……
貞觀時期!
“明太祖……千古一帝……”
李世民輕聲念叨,久久沉吟,最後鄭重地點了點頭。
“朕看這明太祖,的確配得上千古一帝之名。”
“他掃蕩元廷,重建中華,使南北再度一統,這份功績,朕也有所耳聞。”
先前在天幕交流時,眾帝王多少聽說過朱元璋的豐功偉績。
彆的不論,單憑驅逐外族、重立漢人王朝這一條,就足以流芳百世!
至於其餘政績,天幕定會逐一顯現。
……
大宋!
趙二替自家兄長鳴不平,忍不住道:
“大哥,你也是開國之君,卻屈居第九。”
“論這千古一帝的名號,你同樣當得!”
在他看來,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趙大哥同樣如此,皆是終結亂世、重定江山之人。
為何落差如此之大?
趙大掃了趙二一眼,沒好氣地喝斥:
“閉嘴!”
“燕雲十六州尚在外族之手,我有何顏麵自稱千古一帝!”
“若是你和你的那些後嗣能爭氣些,便是我泉下也能含笑!”
趙匡胤極為清醒。
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可並未真正完成一統。
燕雲十六州依舊旁落他人之手!
更遑論宋朝之後的皇帝們不堪至極,竟鬨出靖康奇恥。
當初看天幕視頻時,趙匡胤羞愧得幾乎抬不起頭。
此刻能被評入十大帝王,已是心懷感激。
縱然隻是第九名,可能躋身榜單,足以說明天幕與後世,仍認可他趙匡胤!
至少未被後世子孫拖累得一敗塗地。
趙二見兄長冷聲嗬斥,隻好訕訕閉嘴。
……
康熙時期!
眼見第四位仍非自己,康熙心頭微微失落。
可他隨即精神一振。
前方還有三個名額,總會有他康熙的一席之地。
“洪武帝啊……”
“此人真乃英武之主,非尋常帝王所能比肩!”
雖身為滿洲之君,康熙對朱元璋仍推崇備至。
他曾親往明孝陵祭拜,留下“治隆唐宋”四字。
在康熙眼中,朱元璋的成就,甚至高出漢、唐、宋諸帝。
固然其中有拉攏民心的政治考量,但康熙內心的確欽佩。
以乞丐之身騰飛亂世,終至九五至尊,這等傳奇,康熙自問也難以做到。
朱元璋位列第四,被尊為千古一帝,康熙實無異議。
曆代清帝,對朱元璋評價都不低。
順治曾言,朱元璋足以超越宋太祖與唐太宗。
康熙也多次親祭其陵。
除卻虛禮,單就帝王角度而言,朱元璋確有非凡之功。
他大幅強化皇權,確立了許多製度,清朝入關後多所承襲。
而這些,皆源於老朱之手!
此時,天幕之上緩緩浮現朱元璋一生經曆。
【他曾是放牛娃,淪為乞丐,削發為僧,嘗儘人世疾苦,最終登頂天下!】
【他就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貧苦農家,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八,名為朱重八。】
【十六歲那年,家鄉鬨饑荒,父兄母親相繼離世,他甚至無力安葬親人。】
【走投無路之際,朱元璋投身皇覺寺為僧,暫得棲身之所。】
【然而好景不長,寺中亦斷糧,他隻得再度流浪,以乞討為生。】
【三年漂泊後返寺,仍無反元之誌。】
【直到兒時玩伴湯和來信相邀參軍,朱元璋卻毫無興趣,甚至焚毀來信。】
【直至有人打算告密,他被迫投身郭子興的義軍。】
【在紅巾軍中嶄露頭角,最終迎娶一生所愛——馬皇後。】
【郭子興逝世後,朱元璋掌握軍權,采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暗中壯大實力。】
【逐一掃平群雄,一統江南。】
【他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救濟黎民的綱領,命徐達北伐。翌年即在南京稱帝,開創大明!】
【自此,朱元璋成為首位自南而北統一中原的帝王!】
天幕之中,一位身著明黃龍袍的威嚴中年帝王,踏上紫金山祭壇。
百萬大軍列陣,馬皇後、諸皇子與文武百官肅立兩側,莊嚴觀禮。
朱元璋仰天而拜,朗聲宣讀祭文:
“吾朱元璋,叩告天地日月,山川社稷,以及曆代皇祖!”
“自宋室氣數已儘,胡虜橫行百年。今朕承天順民,蕩平群雄,於正月四日,設祭於紫金山巔,昭告天地,立國大明,建元洪武!”
伴隨著他雄渾的聲音,大明王朝自此屹立於九州山河之間!
這段視頻,恢宏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