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任何先例的情況下,他幾乎所有關鍵決策都做對了。
譬如王翦伐趙,三年按兵不動。
始皇始終頂住群臣壓力,堅定信任王翦,糧草供應毫不拖欠。
試問後世有幾位皇帝能做到這一點?恐怕大多數早就疑心將軍有反心了。
正因這種信任與堅持,秦國才能逐一擊破六國。
每一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帝王,都不是白得的。
秦始皇僅憑“統一六國,結束戰亂”這一項功績,已足以青史留名。
在這一點上,曆代帝王其實心服口服。
他確立了中央集權製度,這是開創性的偉業。
至於他是否是暴君?
若從嬴政的個人經曆來看,他實則命運淒慘。
幼年被宗族拋棄,父親不要他,母親甚至想害死他,師長把他當傀儡,兄弟又背叛他。
換作旁人,早已性格扭曲。嬴政卻能成長為強者,本身就是奇跡。
更何況,他在統一戰爭中,沒有大規模屠城,也未曾隨意誅殺功臣。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甚至可以算是一位“仁君”。
始皇帝身上有著兩種極為鮮明的性格。
一方麵,他胸懷開闊,具備帝王的果決與狠辣,處事自信,甚至能親自登門道歉,聽取諫言。
另一方麵,他對權力有著極度的渴望。
任何人若觸及他的權柄,必定死路一條。
他獨斷專行,手段殘酷,對異己毫不留情。
這些性格特征,也正好折射出他內心的孤寂與不安。
沒有宗室的輔佐,沒有外戚的依靠,沒有宦官的緩衝,沒有繼承人的分憂,也沒有皇後的扶持。
他能倚仗的,隻有尚不成熟的官僚體係,以及那冷冰冰的至尊之位。
大秦二世而亡,始皇自然難辭其咎,但若將所有過失都推到他身上,也未免偏頗。
他的過錯同樣顯而易見。
在位時修建了大量宏偉工程:萬裡長城、始皇陵、阿房宮……
其中有些為滿足個人享樂,有些則著眼於長遠國計。
可若將這些工程疊加起來,便極其勞民傷財,加重了徭役,百姓因此苦不堪言,才有“天下苦秦久矣”之說。
而自商鞅變法後,大秦便奉法為本,刑律極為苛峻。
稍有不慎,便會遭受重罰。
這也讓百姓積怨深重。
待始皇去世,胡亥繼位,更是以暴虐統治天下,民怨驟然爆發。
短短幾年間,秦朝便在農民起義與六國舊貴族的反撲下土崩瓦解,成了中國曆史上最短命的統一王朝之一。
對始皇的曆史評價,曆來毀譽參半。
他結束戰國紛爭,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央集權體製,奠定了中國後世兩千年的政治格局。
推行郡縣製,統一度量衡,這些政策都深遠影響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可以說,秦始皇是曆史上最具開創精神的帝王之一。
但另一方麵,他的嚴刑峻法與暴政,以及對文化的打擊,也留下了慘痛教訓。
秦朝的迅速覆亡,正是其苛政的直接結果。
秦始皇,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功與過都極為突出。
但無論如何,他仍然當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縱使後世英主輩出,始皇始終是第一個開天辟地的君王!
……
大秦!
始皇望著天幕之中的畫麵,思緒翻湧,往事不由自主湧上心頭。
他的一生,尤其前半生,是何等孤寂、冰冷!
幼年被父親拋棄,青年又遭母親背叛。
十三歲登基,尊為秦王,天下罕有尊榮。
可縱目天下,嬴政隻感到無儘的孤獨。
天幕中的評語,猶如利劍,直刺他心。
在這浩大的帝業裡,他終究是孤身一人!
稱帝之後,他既不立皇後,也不冊太子,皆因早年經曆的陰影所致。
在這條路上,他始終孑然獨行。
嬴政不得不承認,天幕的評語極為貼切。
他深深歎息,心緒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