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村的暮色中,炊煙不再是往日的人間煙火,而是殘垣斷壁間升起的嗆人焦痕。
石雲天站在村頭,望著大汪村方向蜿蜒的土路,眉頭擰成了死結。
鄭遠光帶領的隊伍已經準備返回大汪村,可石家村剛剛經曆戰鬥,防禦力量薄弱,小野隨時可能反撲,兩地相距甚遠,一旦日軍來襲,根本來不及支援。
“要是能在兩村之間架起一道‘眼睛’就好了。”李妞蹲在地上,用樹枝無意識地劃著土塊。
她的話讓石雲天心中猛地一動,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北方。
那裡是綿延起伏的長城,曾經的烽火台或許可以成為他們傳遞信息的“眼睛”。
“烽火台!”石雲天突然脫口而出,聲音裡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
眾人被他的喊聲驚得一愣,紛紛將目光投向他。
石雲天快步走到眾人中間,眼神中閃爍著明亮的光芒:“古代人用烽火台傳遞軍情,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在石家村到大汪村的路上多設幾座烽火台,一旦發現日軍,就點燃烽火,看到濃煙,鄭排長他們的隊伍就能立刻趕來支援!”
眾人聽完後,眼睛一亮,紛紛點頭讚同。
鄭遠光摸著下巴,沉思片刻後,緩緩點頭:“這倒是個好主意,烽火傳遞信號,簡單直接,不容易被日軍察覺和破壞,比派人送信快多了,不過,設置烽火台不是小事,選址、材料、值守人員,都得仔細安排。”
說乾就乾,石雲天和鄭遠光帶著眾人開始沿著兩村之間的路線勘察。
這條土路穿過荒野、樹林,沿途地形複雜,既要保證烽火台之間能夠互相了望,又要選在隱蔽且易守的地方。
隊伍裡的戰士和村民們手持工具,翻山越嶺,每到一處高地就停下來觀察地勢。
經過一番艱苦的跋涉和反複斟酌,他們最終選定了五個位置。
這些地方都是視野開闊的山崗,彼此之間遙遙相望,中間沒有高大障礙物遮擋視線。
第一個烽火台建在石家村外的一處小山坡上,這裡離村子最近,便於兒童團和村民及時發現敵情;最後一個則靠近大汪村,確保鄭遠光的隊伍能第一時間看到信號。
確定好位置,接下來就是建造烽火台。
石雲天發動全村老少,收集乾柴、茅草、狼糞等易燃材料。
村民們紛紛響應,從自家的柴房裡抱出積攢的柴火,甚至一些孩子也加入其中,在荒野裡四處尋找乾草。
同時,石雲天還讓大家準備了一些濕柴和濕草,這些是用來製造濃煙的關鍵,隻有濃煙滾滾,才能在遠處清晰可見。
烽火台的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眾人的努力下,一座座簡易但實用的烽火台拔地而起。
建造烽火台的過程並不輕鬆。
大家先用石塊堆砌成一個圓形的高台,底部寬大穩固,向上逐漸收窄。
每一塊石頭都需要幾個人合力才能搬動,許多人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沒有一個人喊累。
王小虎更是一馬當先,他力氣大,總是搶著搬最重的石塊,嘴裡還喊著號子為大家鼓勁。
在建造過程中,石雲天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