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勒魯什手中小心翼翼接過紅色皮革配白羊絨內襯的方盒子,盒中是褐色陶土質地的底座,上嵌一支由19片金葉子組成的棕櫚葉。
王家為向對方點頭致意:“多謝。”
他捧著獎杯,站到話筒前:“我猜大家沒有太多耐心聽一位短片導演說太多,所以我的獲獎詞很短,請大家放心。”
台下傳來一片笑聲,隨即有人大喊“可以多講一點!”
王家為笑著衝那位捧場的外國電影人點頭致謝:“其實是我沒有準備獲獎詞,因為我完全沒想到我們能得獎。”
台下又是一片笑聲,隨即響起捧場的歡呼。
王家為舉起獎杯:“感謝戛納!”
然後看向站在台下的江雪瓏。
“感謝我的伯樂,也是我短片的女主角江雪瓏!”
“最後,感謝時間!”
……
當《350》獲得短片金棕櫚的消息傳回香港,輿論迅速呈兩極分化。
正麵輿論,有電影人將此視為香港電影國際化的裡程碑。畢竟在此之前,香港電影在戛納的獲獎均集中在技術類獎項,尚未涉及金棕櫚、表演或導演等核心獎項。
也有《明報》、《東方日報》等主流報刊以“香港電影揚威國際”、“華人之光”為題渲染民族自豪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反麵輿論,有部分保守評論人質疑《350》的先鋒敘事,比如時間斷裂、意識流等是否可以代表香港電影,是否夠格獲得金棕櫚。
於是,在江雪瓏一行人返港這天,機場圍堵的記者比出發那天多了好幾倍。
“江雪瓏,你覺得你們這部短片夠資格拿到金棕櫚嗎?”有記者毫不客氣地喊道。
江雪瓏停下腳步,堅定地看向他:“既然戛納敢把金棕櫚發給我,我憑什麼不敢接著?”
於是又有記者擬出標題——
《江雪瓏嗆聲媒體:金棕櫚我接得起!》v版本正式登陸電視台打歌時,早已被吊起興趣的普通觀眾們準時蹲守電視機,想要一窺獲得戛納最佳短片的v到底拍成什麼樣。
“哇,以時間為謎題,很酷!”來自中五年級男同學評論。
“不是說萊斯利是男主角嗎?男主角的臉呢???”來自張國容粉絲評論。
“江雪瓏原來長這個樣子嗎?好美,比《失業生》裡麵美很多!!!”來自江雪瓏路轉粉評論。
“拍的什麼東西,完全看不懂!”來自陪孫子看電視的阿婆評論。
“戛納是什麼?可以吃嗎?”來自街頭古惑仔評論。
在業內爭議聲不斷時,普通觀眾們更看重明星、劇情和視覺刺激,這便是全民審美差異。
你討好不了所有人,所以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王導,金棕櫚都拿下了,接下來有什麼新計劃呢?”
江雪瓏一臉燦爛地問一臉春風的王家為,後者掰起指頭數起來:“還有兩個廣告要拍,還有三個劇本要改,還有……”
江雪瓏笑容僵在嘴角。
要不,我把《旺角卡門》的劇本寫好了塞給他怎麼樣?
喜歡神婆穿越80年港娛請大家收藏:()神婆穿越80年港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