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深度揭露了鮮食玉米產業背後一條觸目驚心的灰色產業鏈。
由於鮮食玉米賞味期極短,采摘後必須立刻進入冷鏈,否則糖分會迅速轉化為澱粉,口感大打折扣。
這就給了許多中間商可乘之機。
他們利用農民信息閉塞、缺乏議價能力的弱點,在豐收季節,以極低的價格,甚至低於成本價,將地裡的新鮮玉米“打包”收走。
農民們為了避免玉米爛在地裡血本無歸,隻能含淚接受這“霸王條款”。
而這些被賤價收購的玉米,並沒有立刻流向市場,而是被全數塞進了巨大的冷庫裡,變成了“凍齡美人”。
這些中間商囤積居奇,等到市場需求旺盛時,再將這些冷凍了一年、三年甚至五年的“僵屍玉米”取出來。
解凍後的玉米,口感早已蕩然無存。
為了讓它們“重煥新生”,工人們會將其浸泡在含有甜蜜素、玉米香精和防腐劑的黃色液體裡,給它們“泡個澡”,重新賦予其虛假的香甜。
最後,這些經過“美容”的僵屍玉米,被套上真空包裝,貼上“新鮮現摘”、“非轉基因”等標簽,搖身一變,以三倍於收購價的價格,堂而皇之地擺上各大超市的貨架。
消費者花了高價,卻吃到了毫無營養、甚至可能有害健康的工業產品。
而真正辛苦種植的農民,卻連成本都收不回,在產業鏈的最底端苦苦掙紮。
“無恥!卑劣!”
李旭看完報道,非常無語。
他最痛恨的,就是這種劣幣驅逐良幣、坑害農民和消費者的行為。
他建立豐收農場的初衷,就是為了讓農業變得更美好,讓農民能有尊嚴地賺錢,讓消費者能享受到最優質的農產品。
而現在,這條“僵屍玉米”的產業鏈,無疑是在公然挑戰他的底線。
“既然市場的規則出了問題,那就由我來建立一個新的規則。”
李旭的眼中燃起了熊熊怒火。
他決定下一個研究的項目,就是玉米。
他要種植一種全新的鮮食玉米。
撥通了張薇的電話。
“張薇,給你一個任務。”
李旭的聲音異常平靜,但張薇卻從中聽出了一股山雨欲來的凝重。
“老板,您說。”
“幫我搜集市麵上能找到的最好的鮮食玉米種子,甜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所有品種都要。另外,在桃山基地山腳下,讓工人給我清理出一片向陽的、大約五畝的土地,把灌溉係統接好。”
張薇心中一動,一股熟悉的興奮感湧上心頭。
這是老板要親自下場,研究新品種的信號!
從神奇的蜜桃、番茄、草莓、水稻、葫蘆,再到最近的仙人掌,每一次李旭親自培育的作物,都帶來了顛覆性的驚喜。
“好的,老板!我馬上就去辦!”
她沒有多問一句為什麼,兩年多的默契讓她明白,自己隻需要做好最堅實的後盾。
“還有,”李旭補充道,“這件事,暫時保密。”
“明白。”
張薇的效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