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後,分布在祖國不同角落的三位女性,在一段時間內,巧合的通過不同渠道,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來自滬市的大小姐唐寧女士,她沒有出麵,她的愛人接受記者采訪。
“我愛人沒上過班,一天都沒上過,不需要她上班,這就叫太太。
我每個月有工資,退休有退休金,我年輕時候賺了兩套房子,租金就有四萬,全給我太太花。
結婚之前她上過班,結婚之後,她就不用上班了,隻要在家開開心心就好。”
身在蒙自,困頓一生的知識分子張華英女士,麵對記者采訪自己事業有成的丈夫,順帶訪問她兩句時。
她沉默許久。
似乎漫長的一生,都在這短暫的沉默裡,又回味了一遍。
最後,強忍著悲慟,用儘全身力氣,才抑製住情緒,說道:
“沒有來生。”
花白的頭發,陳舊局促的衣服,表情充滿滄桑。
“如果有來生,我絕對要走我自己的路。”
可是想想,自己要走的路,似乎,也沒有那麼複雜。
“我隻要有一份工作就可以了。”
此時,遠在甘寧沙子村馬鈴薯基地試驗田的何天女士,前段時間,因為對馬鈴薯品種改良做出些微貢獻,被掛到網上誇讚,她的丈夫,作為成功女性背後的男人,也被人扒出來大誇特誇。
何天回到家,就見丈夫拿著手機,指著屏幕上的人給她看。
“她們都曾經是你在滇池植物研究所要好的姐妹?”
何天看著手機屏幕裡的人,一腦袋的馬鈴薯基因改良方案暫時都被拋開。
她盯著那個花白的頭發,始終無法將她與當年那個豔麗活潑,豐腴健美的好友重合,跟著沉默許久。
晚上躺下的時候,何天歎氣。
“英英並不是對沒有工作感到後悔,她隻是對當初的選擇,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而感到遺憾。
人在不美滿的時候,總會美化當初沒有選擇的那條路。”
丈夫也點頭。
“唔,要是過不好,怎麼選擇,都過的不好。”
如果她的丈夫,按照她設想的那般,對她尊重敬愛,捧在手心裡,像唐寧丈夫那樣,她還會有今日的發言嗎?
三位小姐妹,因為時間和距離,還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已經很多年不聯係了。
如今機緣巧合,通過網絡,看到了朋友們的現狀。
何天感歎。
“其實英英什麼時候改變都不晚,我們大多數的痛苦源於不夠愛自己,放不下這個,舍不得那個,最後自己吞了委屈又消化不了。”
丈夫輕輕握住她的手,相伴幾十年,彼此相知相愛,但也並非一帆風順。
一開始,一開始他們爭的可厲害了。
66年,國家開始強製規定沒有工作的青年必須下鄉,之後又規定多子女家庭,至少有一個子女下鄉。
67年,幾位富有學識,名副其實的知識青年,從五湖四海聚集到滇池。
滇池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且全國獨一份,這裡有亞洲最大的熱帶雨林,有豐富的植物種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