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何天的母親就教導何天,人生除死無大事,隻要不下牌桌,總能玩下去,說不定就有機會逆風翻盤。
這句話小小年紀的何天,還在懵懂無知的年紀,就已經牢牢記在心裡。
隻是母親說了這話沒多久,就碰到人生大事,她上山找草藥,雨天路滑,摔下山崖沒了。
找到屍體的時候,手裡還牢牢攥著給村裡小孩兒采的續骨木藥材。
村裡半大小子楊慶生爬樹的時候掉下來,摔斷了腿,母親作為赤腳大夫,體諒村民去大城市接骨治療,費用高昂,所以用祖傳的接骨手藝,把人骨頭接回去,還去山裡采藥,炮製續骨膏。
隻是藥材找齊了,人卻回不來了。
彼時何天十歲。
她從母親那學了點醫術,打小的童子功,就用這點功夫,把母親沒有完成的續骨膏給做好了,夜以繼日,小火慢燉,燉了七天,睡覺都是在火堆前麵打瞌睡,給十四歲的楊慶生熬出來續骨膏用上。
後來楊家人承受不住這麼大的恩情,何天長大後回過味來,估計也是扛不住鄉親們的指指點點,直接把受寵愛的幺兒楊慶生,許配給十歲喪母的何天。
後來後娘進了門,何天日子就艱難了。
彆說繼續學習母親的醫術,就連母親的東西,何天也沒有能力護得住。
父親更是氣惱發妻為了病人不顧家裡,早早喪命,並不在意後娶的老婆如何對待前麵的孩子還有東西。
何天無比慶幸,母親醉心醫術,沒有再生幾個弟弟妹妹來受苦。
自己的苦難咬牙能扛,但要是年幼的弟弟妹妹,何天隻怕看不下去,要起來反抗,那必然就要麵臨指責打罵。
隻有何天一個,那就沒多在意了。
後來楊慶生十八歲就要出門當兵,他作為家裡疼愛的老幺,本來不會這麼懂事,大約也是從何天的母親為了他付出生命,他就沉穩不少。
也是父母疼愛不舍,愣是逼著才十四歲的何天,先跟楊慶生擺酒。
楊慶生就是不想麵對這門娃娃親,才要出去找出路的,如何願意麵對一臉稚氣的‘童養媳’?
十八歲出門,偶爾給父母寫封信,其他沒有任何交流。
好在何天從何家到了楊家,生活好過了不少。
雖然楊家也沒有多喜歡她,但總不至於讓她洗全家的衣服,做全家人的飯,還要養雞養豬。
在楊家隻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楊家人不怎麼搭理她,何天也無所謂,總算能從繁忙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有工夫喘口氣。
從小跟著母親讀書認字學習了一點醫術,何天還是很熱愛學習的。
到了楊家,生活不怎麼忙碌,就跟著楊家一個堂伯母學習女工繡花做鞋墊。
剛好到了抗美援朝時期,各大隊鼓勵大家為部隊納鞋底,做鞋墊,還把軍用棉衣的工作領回來,分配給生產隊的女人們。
何天納鞋底,做鞋墊,都是一把好手。
千層底上的針眼距離排布規律整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連成一條線,比閱兵時候的戰士們隊伍還整齊。
鞋底上的針孔也細致,幾乎看不出來,但是特彆結實耐穿,主要是這樣的鞋底還防滑。
何天的手速快準穩,出貨量是彆人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