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決明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將如此重任交付給楊元慶父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白澤那洞悉未來的預言。
白澤再次施展逢凶化吉的預知神通,告知他:
按照原本的軌跡,楊勝虎和楊元慶因為此次激烈反抗朝廷官兵,殺死官差,犯下彌天大罪。
他們會被迫走上一條組建起義軍,與整個朝廷對抗的不歸路。
而且,不僅僅是嶽西村一隅,整個大衍九州各地,因為同樣殘酷的征兵征糧,類似的衝突和反抗浪潮會如同燎原野火般蔓延開來。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最終必將演變成規模空前的內戰,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白澤建議他,與其讓獸從們奔波九州各地化解危機,不如順勢而為,因勢利導。
直接以神明的名義,賜予楊元慶父子崇高的使命,讓他們成為這股反抗浪潮的主心骨和引領者!
以‘泰明公’之神幟,凝聚信眾,告訴他們最重要的目標並非推翻朝廷統治,而是為了化解內戰乾戈,讓百姓們再次過上和平安泰的日子。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最大限度地保下更多無辜百姓的性命,避免他們如同無頭蒼蠅般盲目反抗而慘遭鎮壓。
而且能因為這份“神旨”和實際的庇護行動,收獲信徒們更加虔誠、更加堅定的信仰!
將信仰傳播至九州各地,他也將能獲得更多的香火之力,進一步提升修為實力。
當然,引領這股浪潮的,不隻有楊元慶父子這一支。
在蠻州之地,許平安和許玲兄妹倆,也引領著第二支隊伍。
他們將以蠻州為起點,一路北上,途徑沙州、雲州,最終同樣彙向京州之地,與楊元慶部形成呼應。
剩下的荒州、澤州的偏遠兩地,則交由機動性更強、實力超凡的獸從們去負責巡弋庇護。
如此一來,三股以“神明泰明公”之名行事的洪流,便將在動蕩的九州大地上,開辟出三條庇護眾生的路徑,儘可能地將百姓護在其中。
而他陸決明,雖真身被困於山河社稷圖中,卻將憑借與各地神像的聯係,白澤的預知以及獸從們的反饋,運籌帷幄,執子布局,指揮這一局關乎天下蒼生命運的宏大棋局!
…………
時間一晃,半個多月過去。
楊元慶、楊勝虎父子率領的這支“泰明軍”,最初的行程異常順利,簡直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整個嶽州,早已遍布泰明公的廟宇和信徒,山神大人顯聖下達神旨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早已傳遍了州郡的每一個角落。
百姓們深受戰亂之苦,對朝廷的暴政怨聲載道,此刻聽聞是泰明公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禦災難,化解乾戈,無不歡欣鼓舞!
每經過一個村落,每一個小縣城,都有無數被沉重的徭役、兵役和糧稅逼得走投無路的百姓,甚至是小股的潰兵散勇,紛紛攜家帶口,拿著簡陋的武器,甚至農具,踴躍加入到這支名為“泰明軍”的隊伍中來。
他們相信,跟著山神指引的方向,才能找到活路。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在途經嶽州各個大城時,那些城主、守將們,非但沒有阻攔,反而紛紛大開城門放行,甚至有的還會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糧草補給,熱心支持他們的隊伍。
這一切,都讓楊元慶父子更加堅信,他們走在神明指引的正確道路上!
僅僅半個多月的功夫,這支隊伍就如同滾雪球一般,迅速膨脹起來!
他們橫跨了整個嶽州,浩浩蕩蕩地來到了與青州接壤的邊境地帶。
放眼望去,隊伍旌旗招展,人頭攢動,雖然裝備簡陋,但士氣高昂,規模已然達到了兩萬之眾!
其中不乏一些懂得行軍布陣、有過行伍經驗的老兵,自發地幫助整編隊伍,維持秩序。
然而,就在他們抵達青州邊境的第一座重鎮——臨漳城時,一路通行的進程戛然而止。
臨漳城那高大厚重的城門,此刻緊緊關閉,將這支龐大的隊伍拒之門外。
城牆上,刀槍林立,弓箭手引弦待發,氣氛凝重而肅殺。
一名身穿校尉盔甲的將領出現在城頭,他看著城外那浩浩蕩蕩的隊伍和迎風招展的“泰明”大旗,感到十分震驚。
儘管隊伍的人大多麵黃肌瘦,手持五花八門“兵器”,但這是他最近以來遇到最龐大的一支造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