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說完之後,搖了搖頭:“王縣長、趙局長,假設清單上的資金全部到位,我們上馬這些項目。三年後,項目周期結束,省廳的資金撤了,我們留給治水縣的是什麼?是一個能持續運轉的產業,還是一個需要不斷輸血維持的‘盆景’?”
李默直接質問項目“可持續性”,擊中“等靠要”思維的死穴,讓王、趙二人無法用慣常話術應對。
這個問題,他們沒有辦法打馬虎眼。
因為很多事情,都是本來就有的。
縣裡麵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沒有打造過項目。
可是這些項目,最終都是不了了之了。這就是李默看到的來,缺少了資金之外,在鄉鎮裡麵,更是缺少公平公正。
最關鍵的是,那就是內生性發展。
那就是一般君王都害怕自己的子女,了解什麼內生性發展。
王學賢也沒有料到,李默竟然已經了解了治水縣裡麵的各方麵情況。
不過既然是錄播,王學賢就不能輕易認輸,他說道:“李處長,您說的‘內生性發展’理念很好,但我們基礎太差,群眾觀念落後,不先靠大項目把架子搭起來,內生動力從何而來?”
李默從容地翻開筆記本:“我前段時間跑了幾個村,了解到一些情況。比如窪地村,去年試種的那幾畝特色山野菜,通過電商平台,畝產收益是傳統玉米的八倍。
可是同時,也有一些種植業,最終養出來的水果隻能肥田。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治水不是沒有內生的火種,是我們的政策和眼光,還沒有聚焦到這些火種上。”
李默繼續說道:“我們現在要思考的不是群眾觀念落不落後,而是我們的服務和管理模式有沒有落後?有沒有為鄉村企業家們準備好成長的土壤?係統性改革,改的就是這片土壤!”
李默提到了兩個概念,一個就是內生動力,另一個就是係統性改革。
李默用最短時間,了解了本地的情況。
所以在他彙報工作中,具體的人和數據,將空泛概念落到實處。
這也表明他已沉下去掌握了真實情況,王、趙無法再用“不了解基層”來搪塞。那句“我們的服務和管理模式有沒有落後”更是直接的靈魂拷問。
王副縣長和趙局長陷入沉默,李默的問題他們無法輕易回答,開始意識到這位省裡來的處長不是來聽彙報的,而是來動真格的。
李默淡淡說道:“所以,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要調整。請縣裡在一周內,不是給我一份新的要錢報告,而是提供兩份材料。
第一,一份詳細的《治水縣本土能人及特色資源摸底報告》,要具體到村、到人、到產品。第二,基於這份報告,拿出一份《‘一村一策’微小產業孵化方案》,方案裡要明確,我們政府層麵需要破除哪些製度障礙,提供哪些精準服務。”
看到兩份大材料,在場很多人目光都看不出來了。
他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真正領悟,這裡麵的東西。
李默緩和語氣,但目光堅定:“這項工作,我和綜合處的同事會與縣裡的同誌們一起撲上去乾。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不是向上級交差,而是給治水的百姓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李默一行人原本就是跟掉算了,現在想到自己家親戚,他還覺得有些累贅。
不過這些人中,一個年輕人是例外的。
喜歡名媛夫人助我平步青雲請大家收藏:()名媛夫人助我平步青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