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劇場照常舉行,聽書人照例地越聚集越多。
人數多到堵塞多條交通的地步。
京兆府淪落為看門人了。
立在人群最外圍,變換了逮人的重要角色,變為交通指揮員,指揮著朝這方奔湧而來的馬車和轎車朝著人煙稀少的街道駛去。
周圍的客棧也看準了時機,大敞其門,將碩大的庭院騰出來,給那些前來聽書的人停放馬車和轎車。
此外,還提供喂食馬兒、驢兒和牛兒的服務。
旁側的茶館更是借用了寶緣齋的巧勁兒,發明了一種小巧又便攜式的陶瓷質小水壺,裡麵沁滿了滾燙的茶水,賣給聽書人。
聽書人既可以抱在手裡取暖,又可以用於解渴。
一經出現,備受聽書人們歡迎。
賣糖葫蘆的、賣糯米團兒的、賣炸雞的、賣鴨脖的、賣臭豆腐的……琳琅滿目的百貨小吃食物被行走的商販用編簍背著,在聽眾堆裡穿行,叫賣。
照例的是倪土做個開場白,隨後便開始講孫猴子護衛法顯大師前往西天取經。
講了一刻鐘的功夫,老夫子上台開始講授儒家經典。
老夫子充分吸收了倪土講故事的套路,將儒家經典語句用活靈活現的故事講述出來。
聽眾還是很滿意的。
等到老夫子顫顫巍巍地講述完儒家經典故事。
上場的卻是甄真兒。
他接著倪土前麵講的孫猴子故事,繼續講下去。
剛開始現場有些騷動,甄真兒也有些激動,語言上有些磕磕巴巴,但隨著講解繼續下去,甄真兒開始放開了膽子,硬著頭皮豁出臉麵,忽悠著講了下去。
倪土閉關的那三日三夜,其實正憑借記憶將西遊記的內容記錄下來。
隻是此時的玄奘還在天竺經受磨難呢。
不可能先給他造神。
而曆史上,對東西方文明做出卓著貢獻的法顯,才是被曆史證實的第一位去往天竺國,帶回真經的僧人。
他的功績不可被磨滅。
更重要的是,他西去天竺取經,也是經曆眾多磨難,還經曆了陸路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
為東西方交流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六十二歲的法顯,先是穿越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然後翻過帕米爾高原,最終到達印度古國犍馱羅。從這裡開始,法顯遊曆印度,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