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垂大哥之子慕容軒在得知這一驚天陰謀後,心急如焚,毫不猶豫地迅速出城,馬不停蹄地向慕容垂報告了此消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隻因慕容垂的大哥英年早逝,留下唯一的幼子慕容軒孤苦伶仃,無人照拂。慕容垂出於對大哥的深厚情誼和懷念,將慕容軒一直帶在身邊,悉心照料,精心培養。慕容軒聰慧機敏,勤奮努力,不負慕容垂的厚望,此時已成長為百燕會的實際掌控人。
由於百燕會掌控著整個燕國龐大而精密的信息網絡,消息靈通,慕容軒因而得以早早獲取了慕容評妄圖加害叔父慕容垂的機密消息,為慕容垂爭取了寶貴的應對時間。
慕容垂得知了慕容評的陰謀。
“慕容評這卑鄙小人,竟如此陰險惡毒!”慕容垂怒不可遏,“我定要帶兵殺回鄴城,讓他知道我的厲害!”
但憤怒過後,慕容垂冷靜了下來。
“我若此時發兵,燕國子弟必將互相殘殺,百姓又要受苦。”慕容垂眉頭緊鎖,心中滿是糾結,“況且,慕容暐雖被慕容評迷惑控製,但他終究是燕國皇帝,我若貿然起兵,在道義上便失了先機。”
就在慕容垂猶豫不決之時,兒子慕容令進言道:“父親,慕容評奸險狡詐,如今我們身處險境,若不早做打算,恐遭滅頂之災。前秦苻堅廣納賢才,或許我們可投靠前秦,以圖日後。”
侄子慕容軒也勸道:“叔父,慕容評勢大,我們硬拚並非上策。投靠前秦,保存實力,方為良策。”
慕容垂沉思良久,最終長歎一聲:“也罷,為了燕國百姓,為了家族聲譽,隻能如此了。”
終於,慕容垂率五萬精銳,攜子慕容令,毅然投向前秦。
他的離開,對前燕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曾經的軍事支柱崩塌,國家的防禦瞬間變得脆弱不堪。而對於慕容垂自身來說,這卻是一個新的機遇。
得知天下第一戰神慕容垂帶兵前來投靠,苻堅興奮不已。
此時的天下局勢正如之前前秦朝堂論理時王猛所分析的那樣,無需發兵,隻需靜待燕國的內亂。
而後,苻堅對王猛愈發信任,也更加堅信以麥積山林家的《仁義經》治國理念作為國策的基本理念。
前秦的苻堅站在華麗的殿堂之上,目光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壯誌。他依循《仁義經》的理念治理國家,使得前秦日漸強盛。如今前燕發生內亂,在他看來,這正是實現統一北方大業的絕佳時機。
慕容垂雖在前燕的征戰中未能改變國家的命運,但來到前秦後,受到了苻堅的賞識。苻堅獨具慧眼,看到了慕容垂的價值,將他任命為冠軍將軍,並封為賓徒侯。
慕容垂經曆了這麼多起起伏伏後,對天道和自然的規律有了極其深刻的領會。
“治大國,若烹小鮮。慕容評那個蠢貨,就知道爭權奪利,根本不明白這其中的微妙!我在燕國時,隻曉得猛衝猛打,卻不懂朝堂裡的權謀之道,結果被奸人所坑。”慕容垂唉聲歎氣,眼中滿是對過往的反思。
“柔弱勝剛強,之前在燕國,我太過剛猛,不曉得以柔克剛。老是在戰場上拚命,雖說戰功赫赫,卻招人嫉恨。如今才明白,剛硬容易折斷,柔軟反而能長久。”慕容垂抬頭望天,仿佛在回憶曾經的浴血奮戰。
“曲則全,我被迫離開燕國,看似是退縮,實則是為保全自身,以待來日。倘若當時硬剛,不僅自身難保,還會連累眾多追隨者。這是迂回之策,順應形勢罷了。”慕容垂目光堅定,對當初的離開不再有絲毫遺憾。
“飄風不終朝,燕國曾經的輝煌就像刮大風,來得猛去得快。內部混亂不堪,相互傾軋,衰敗是必然的。”慕容垂神色黯然,為燕國的命運感慨萬千。
“禍兮福所倚,燕國對我的迫害,看似災禍,卻讓我來到前秦,或許這是福分。人生的禍福轉換,難以預料啊!”慕容垂無奈苦笑,心情複雜。
“上善若水,在前秦,我得像水一樣低調柔和,融入其中,不驕不躁,才能長久立足。”慕容垂低頭沉思,暗暗告誡自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我必須從前秦的點滴做起,積累實力,等待時機,成就大業,證明我慕容垂的能力!”慕容垂緊握拳頭,滿懷壯誌。
這些深刻的感悟猶如明燈,照亮了慕容垂在前秦的前行道路。他低調行事,默默布局,積極與將士們建立良好關係,同時仔細觀察局勢,耐心等待著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前燕則在混亂中日益衰落,苻堅統一北方的道路看似光明,實則仍充滿挑戰。未來的局勢究竟如何發展,一切都還是未知數,隻待曆史的車輪繼續滾滾向前,揭開那神秘的麵紗。
喜歡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請大家收藏:()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