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如此巧妙的金刀計居然也殺不了慕容垂,王猛心中雖有些難以接受,但他深知當下局勢緊迫,已無暇顧及這些。
前秦國內矛盾重重,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唯有通過對外戰爭建立功勳,方可挽救危局,震懾心懷不軌之人,為大秦的穩定與發展謀求一線生機。
於是,王猛毅然決然地將目光投向了前燕,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征伐之戰即將拉開帷幕。
公元370年六月,苻堅親自在灞上為王猛送行。
此時的灞上,旌旗獵獵,軍容嚴整。
甲士們身姿挺拔,精神抖擻,隊列如林。
苻堅身著華麗戰甲,威風凜凜,然而其眼神中卻透著一絲凝重與期許。
他緊緊握住王猛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愛卿啊,此去征伐前燕,實乃關乎我大秦國運之關鍵一役。前燕雖現困厄之象,然其底蘊猶存,不可小覷。當務之急,必是先破壺關、平上黨,如此方能截斷其咽喉要地,而後長驅直入,直取鄴城,則燕地可定。然征途漫漫,其間艱險重重,燕地山川險阻,燕軍亦必拚死抵抗,愛卿定要慎之又慎,精心籌謀每一步戰略,萬不可有絲毫疏失。朕盼愛卿早日凱旋,待卿歸來之日,朕必當率滿朝文武,出城十裡相迎,為卿慶功。大秦之未來,全係於卿之身,望卿莫負朕之重托。”
王猛身姿挺拔如鬆,氣宇軒昂。
他抱拳行禮,神色堅毅而決然,回道:“陛下聖恩,臣深感重責在肩,雖肝腦塗地亦難報萬一。臣本漢人,生於這亂世之中,往昔歲月,目睹諸胡爭雄,百姓如螻蟻般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田園荒蕪,餓殍遍野,易子而食之慘狀不絕於目。臣常思,若天下能歸一統,百姓或可得安寧,再無兵戈之苦。故而臣投身大秦,殫精竭慮,所為者,唯這蒼生之福祉,盼那中華大地能重歸太平,不再被那無儘的戰亂所撕裂。今前燕亂起,此乃平定北方之契機,臣又豈敢有絲毫退縮。雖知此去凶多吉少,然為了天下黎民,臣願舍身赴險。”
“此次出征,臣所率將領皆為年輕才俊,如鄧羌之侄鄧逸,此子果敢勇猛,武藝不凡,且頗具謀略,對戰局洞察敏銳;還有徐成之子徐盛,自幼熟讀兵書,騎射精湛,在軍中已嶄露頭角,其練兵之法亦有獨到之處;以及張蠔之徒趙軒,勇力過人,擅長衝鋒陷陣,有萬夫不當之勇。臣帶他們出征,意在為大秦培育後繼之才,使其經此一役得以磨礪成長,為大秦之未來奠定根基。”
王猛本次出征特意未帶慕容垂、呂光和姚萇等老將,內心有諸多考量。
慕容垂,其為前燕降將,雖有大才,然其心難測,前番金刀計已使其與大秦有了嫌隙,若帶其出征,軍中機密或有泄露之險,且恐其在陣前有所異動,對軍心士氣影響甚巨。
呂光,其在西域等地事務繁忙,且正致力於安撫當地部落,鞏固大秦在西域之根基,此刻難以抽身前來。
姚萇,此人野心勃勃,觀其平日言行,似有不臣之心,若委以兵權,猶如養虎遺患,實難讓人放心。
在談及王猛這些年在大秦的功績時,苻堅把王猛和武侯諸葛亮對比。
在內政方麵,諸葛亮治蜀時,嚴明法度,勸課農桑,使得蜀地雖為偏遠之地卻能足食足兵,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清明,其鞠躬儘瘁,事必躬親,將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王猛在大秦,同樣推行法治,整肅吏治,打擊豪強,讓大秦官場風氣煥然一新,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逐步繁榮,為大秦的興盛奠定了堅實根基。
在對外戰爭上,諸葛亮北伐中原,雖未能實現興複漢室之宏願,但以弱蜀之兵,抗衡強魏,其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令人讚歎,且其一生忠誠不二,為蜀漢政權肝腦塗地。
而王猛輔佐苻堅征討四方,如今又即將征伐前燕,亦是為了大秦的開疆拓土,一統北方。
論及個人品德,諸葛亮高風亮節,為後世楷模,王猛也秉持著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之心,不貪圖榮華富貴,一心隻為結束亂世,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雖與武侯所處時代與環境不同,但此心此誌,卻有相通之處。
苻堅感慨道:“想當年,朕與愛卿攜手,初平苻生之亂時,愛卿果敢善斷,儘顯非凡謀略,朕便知遇卿如魚得水。此後愛卿推行法治,整肅朝堂,諸多勳貴豪強雖有抵觸,然愛卿不為所動,堅守正道,終使大秦吏治清明,此等魄力與武侯治蜀時嚴明法度之舉,何其相似。”
王猛回道:“陛下聖明,當年平苻生之亂,陛下之勇毅決斷乃首功,臣不過略施小計。而後推行法治,若無陛下堅定支持,臣恐難成。每遇阻礙,陛下皆為臣撐腰,方有大秦今日之氣象。”
苻堅再言:“征討前涼之時,愛卿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如武侯之北伐,雖局勢各異,然皆展現非凡軍事才能。愛卿善用奇謀,調兵遣將,令前涼望風而降,使大秦版圖得以拓展,此皆愛卿之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猛謙遜道:“此皆陛下威德遠播,將士用命之故。臣不過依陛下洪圖大略,略儘綿薄。”
苻堅目光堅定:“前燕雖有內亂,仍不可輕忽。朕於後方,必整飭朝綱,待愛卿凱旋,再商治國良策。”
王強抱拳行禮,轉身翻身上馬,傳令啟程,大軍如潮水般向東進發,唯餘蔽日黃塵與苻堅凝重的目光。
然而,在王猛到來之前,前燕早已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在廣袤的燕趙大地上,往昔燕國和趙國曾有過融洽的時期,然時過境遷,如今後趙的殘留分子在冉操的帶領下,與燕國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對抗。
冉操,這位自命為冉魏太子之人,懷著對前燕的滿腔仇恨,矢誌複辟冉魏江山,以承其父冉閔之遺誌。
他召集起後趙的殘餘勢力以及幾十萬農家弟子,在前燕的領土上攪起風雲。
深知漢人百姓於胡人統治下的無儘苦難,冉操每至一處,便登上高處,激情澎湃地向當地漢人百姓演講:“諸公,我乃冉魏太子冉操,胡人向來殘虐,侵吞我漢家錦繡山河,剝奪我百姓安寧生活。昔日我父冉閔頒布《殺胡令》,便是要為我等漢人爭得一線生機。而今,燕地胡虜依舊肆意妄為,踐踏吾等尊嚴,奴役同胞手足。他們搶奪糧食,霸占家園,難道我們要默默忍受嗎?絕不!我們應奮起反抗,重鑄我漢家榮耀,讓冉魏大旗再度飄揚於這片大地,驅逐胡虜,為逝去先輩雪恨複仇!”
北方的漢人百姓,多年來在胡人鐵蹄之下苦不堪言。
沉重賦稅如大山壓頂,家中青壯被強行征為勞役,稍有違逆便遭毒打乃至喪命,家庭破碎,親人離散慘狀隨處可見,女子常被胡人擄掠而去,男子在胡人麵前卑微怯懦如螻蟻。
長期的壓抑與屈辱,使得他們心底對胡人的仇恨深植骨髓。
在冉操的鼓動感召下,那股仇恨仿若被點燃的衝天烈火,熊熊燃燒。
眾人紛紛響應,有的抄起簡陋農具當作武器,有的翻找出家中生鏽刀劍,眼神決絕而憤怒,誓言與胡人戰鬥到底,哪怕奉獻生命,也要為自身與族人贏回自由與尊嚴,讓這片土地重回漢家懷抱。
自冉閔被前燕所殺,冉操憑借對當地地形的熟稔,展開了一係列令燕軍焦頭爛額、防不勝防的行動。
他深知糧草與戰馬是燕軍命脈,於是指揮手下頻繁突襲燕軍糧草營地,那熊熊大火一次次將燕軍後勤儲備吞噬,令其補給線風雨飄搖;同時,趁夜色潛入馬廄,盜走無數矯健戰馬,使燕軍騎兵力量漸趨衰弱。
在民間,冉操利用前燕統治下百姓的困苦與怨憤,煽動那些不堪壓迫的平民揭竿而起。
這些起義者雖裝備粗陋,但憑借對生存的強烈渴望和對燕軍的深切仇恨,在各地與燕軍展開殊死搏鬥,致使燕國地方官府疲於應對,難以維係正常統治秩序。
而冉操的大膽行徑更是讓燕國君臣惶惶不可終日。
他召集一批身懷絕技、擅長隱匿身形與奇襲之術的農家高手。
他們多次如幽靈鬼魅般潛入燕國皇宮。
往昔燕國與趙國的和睦時光早已消逝,如今皇宮內隻剩無儘惶恐。
慕容暐、慕容評和可足渾氏每至夜晚,便在驚懼中難以成眠,時刻擔憂冉操會否率手下殺入宮中。
他們在宮中肆意橫行,製造混亂,搗毀宮殿設施,竊取珍貴寶物,甚至擄掠數位皇室宗親的公主。
冉操此舉絕非僅為滿足私欲,更是意圖以極端手段羞辱前燕皇室,從根基上摧毀燕國士氣與尊嚴,讓燕國君臣在應對外部威脅時還得分神處理內部危機,使得前燕在內外交困中搖搖欲墜,為後續局勢的發展埋下了重重伏筆,也讓這片土地上的各方勢力在動蕩的浪潮中麵臨著更為複雜難測的命運糾葛。
前燕在冉操這一係列的折騰下,國內局勢日益混亂。
軍隊既要應對外部的潛在威脅,又要抽調兵力來平息國內的起義與騷亂,國力被不斷地消耗。
在秦燕之戰的宏大背景下,各方勢力圍繞這場紛爭展開了極為複雜的博弈與較量,使得整個局勢愈發波譎雲詭,北方大地深陷於戰火紛飛的泥沼之中,百姓也因此飽受戰亂之苦,和平的曙光顯得極為渺茫。
草原各部落為阻止王猛滅燕,於北方邊境蓄意製造諸多摩擦,試圖吸引前秦兵力,以圖分散其對燕國的進攻力量。
他們憑借騎兵的機動性,頻繁騷擾前秦邊境地區,搶奪物資、襲擊小規模駐軍,令前秦不得不分兵應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秦軍對前燕的推進速度。
慕容垂因金刀計對前秦心懷怨恨,且因其子慕容暐為前燕皇帝,故而積極謀劃對抗王猛與冉操。
他指令慕容軒發動百燕會及此前悄悄吸納的五鬥米教教眾助力燕國。
百燕會成員充分利用對當地環境的熟悉優勢,在暗處全力活動,大肆破壞秦軍的情報傳遞網絡,致使王猛精心策劃的諸多戰略部署難以順利施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五鬥米教眾則在民間散布謠言,宣稱秦軍是上天派來懲罰百姓的惡魔之師,成功煽動起百姓對秦軍的恐懼與抵觸情緒,使得秦軍在推進過程中遭遇重重來自民間的阻礙,不僅補給獲取困難,還時常陷入民眾自發組織的小規模抵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