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曆史的漫漫長河中,王猛無疑是一顆閃耀著獨特光芒的璀璨星辰。
身處風雲變幻的十六國時期,王猛憑借著非凡的智慧與卓越的領導才能,在前秦的曆史舞台上演繹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傳奇。
後世對他的評價,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視角,勾勒出這位傳奇人物的立體形象,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探尋他一生的輝煌與滄桑。
在前秦那個動蕩與機遇並存的時代,王猛迅速嶄露頭角,成為苻堅最為倚重的股肱之臣。
苻堅對他的賞識與讚譽溢於言表,常將其比作春秋名相管仲、子產,深情讚歎道:“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又言“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在苻堅的心中,王猛就是那個能助他開疆拓土、治國安邦的關鍵人物,是前秦邁向昌盛的領航者。
呂婆樓曾感慨“其人謀略不世出”,短短數字,卻如洪鐘大呂,震響後世,直白地道出王猛謀略之超凡,在當時可謂無人能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苻融同樣對他欽佩有加,稱“王景略一時奇士”,這一評價在朝堂間不脛而走,為王猛在前秦統治集團核心贏得了極高的威望,也讓人們看到他在前秦崛起之路上所發揮的關鍵力量。
當曆史的車輪滾滾駛入南北朝,王猛的聲名依然不減。
崔浩評價說:“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此番言論,將王猛與管仲緊密相連,再次強調他在苻堅霸業征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治國方略之精妙、輔政手段之高明,可見一斑。
崔鴻則著眼於王猛的用人之術,評價“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猛之謂矣”。他把王猛比作一位技藝高超的馴獸師,能夠駕馭各方人才,將他們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包容他們的短處,如同駕馭猛獸悍馬一般,成就非凡功績,為前秦彙聚起蓬勃發展的強大力量。
大唐盛世,文治武功皆達頂峰,史學家們對王猛的評價更為深入細膩。
房玄齡讚曰:“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乾其慮”。從外在風姿到內在涵養,從學識儲備到性格特質,全方位地展現了王猛的卓越風采。他儀表堂堂、氣宇軒昂,飽讀兵書、深諳韜略,行事嚴謹莊重、堅毅果敢,心懷家國、高瞻遠矚,不為瑣事牽絆,一心專注於軍國大政,儘顯一代名相的風範。
朱敬則更是洋洋灑灑,稱譽“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靜國,謀以動鄰。提鼓出師,三軍賈勇;置兵境上,千裡無塵。內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在這段評價中,朱敬則一口氣列舉了諸多曆史上的賢能輔臣,將王猛與他們相提並論,盛讚其兼具文韜武略。他既能以威嚴平定國內動蕩,又能以謀略震懾鄰國,出征時士氣高昂,戍邊時邊境安寧,是與諸葛亮並肩的不世之才,為前秦的穩固與拓展立下了赫赫戰功。
宋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王猛的評價較為複雜。
一方麵,他指出“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為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窮困歸秦,未有異心,遽以猜忌殺人,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儘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於殺垂,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隻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直言王猛在對待慕容垂一事上略顯狹隘,有失君子之風。
但另一方麵,司馬光總體上仍肯定王猛的才能,這也從側麵反映出王猛在維護前秦穩定的過程中麵臨諸多艱難抉擇,其苦心與不易值得後人深思。
陳元靚評價“子產夷吾,德均材並。鄴部異方,民安寇靜。妙振兵鈴,允厘庶政。秦得賢臣,發揮符命”,再次強調王猛兼具子產、管仲般的品德與才華,在前秦的土地上,他讓百姓安居樂業,邊疆平靜無波,將前秦國運推向巔峰,是順應天命降臨秦國的賢能之士。
明朝張大齡見解獨到,他認為“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故景略得以儘其材。而堅亦勤政愛民,仁恕恭儉。景略死而堅漸驕,伐晉之舉,急於混一,說者鹹謂鮮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萇等幾上之肉,何能為哉!故景略之存亡則苻氏的興衰也”。
這段評價著重闡述了王猛與苻堅相互依存的緊密關係。王猛之才不遜色於管仲、諸葛亮,苻堅對他言聽計從,君臣之間猶如肝膽相照,正因如此,王猛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苻堅前期在王猛輔佐下勤政愛民,後期卻因王猛離世而漸生驕縱之心,貿然發動伐晉之戰,致使前秦走向衰敗。由此可見,王猛在前秦的興衰曆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既是苻堅成就霸業的關鍵助力,也是維係前秦穩定的中流砥柱。
清朝康熙帝站在帝王的高度評價“王猛之事秦,竭忠儘智,至於臨歿之時,仍惓惓以善作善,成望秦王追從前聖,宜其主眷優隆,人家臣之所當勉也”。
康熙帝高度讚賞王猛對前秦的忠誠與智慧,臨終之際仍心係國事,勸勉苻堅遵循聖德之道,這般竭忠儘智之舉,理當成為後世臣子效仿的楷模,也從側麵反映出王猛作為臣子的典範形象深入人心。
近現代以來,諸多史學家、文學家對王猛的剖析愈發多元。
範文瀾指出“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將王猛置於將相群體的頂尖行列,肯定他與苻堅堪稱一對黃金搭檔,攜手鑄就前秦的輝煌,認可王猛在軍事、政治等諸多領域的頂尖才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柏楊則滿懷激情地稱讚“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通過與諸葛亮、王安石的對比,柏楊突出了王猛政治、軍事全能的特質,且因有苻堅的堅定支持,得以將前秦治理得井井有條。同時,他也不禁感慨王猛英年早逝,若上天再多給些時間,他必將為社會構建更為穩固的政治秩序,讓後人對那段可能的曆史滿懷憧憬。
南朝梁沈約評價王猛有文武之才,雖寥寥數字,卻精準點明王猛兼具文治武功,為其多麵才能提供了有力佐證。
十六國時期梁琛稱“苻堅機明好斷,納善如流。王猛有王佐之才,銳於進取。觀其君臣相得,自謂千載一時”,生動描繪出苻堅的英明善斷與王猛的王佐之才相得益彰,君臣相遇相知,堪稱千載難逢的佳話,展現出前秦興盛背後的核心動力。
唐代李德裕說“蜀主之任孔明,苻堅之用景略,雖關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與秦皆君安國理,非專任之效歟”,以劉備信任諸葛亮類比苻堅重用王猛,突出君主專任能臣所帶來的國家安定、政治清明之效,側麵烘托出王猛在前秦無可替代的關鍵地位。
北宋蘇軾在《王彭州挽詞》中雖未直接評價政治軍事才能,卻寫下“才名誰似廣文寒,月斧雲斤琢肺肝。玄晏一生都臥病,子雲三世不遷官。酒船漁網歸來是,花落鳥啼春儘看。賴有故人時餉藥,憑君試與問平安”,字裡行間飽含對王猛坎坷身世、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讓後人看到王猛光環背後的艱辛人生軌跡。
現代作家錢世明在曆史小說《王猛演義》中將王猛描寫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曠世能臣,以通俗而有力的筆觸,勾勒出大眾心目中王猛的英雄形象,傳頌其非凡才能。
現代史學家田餘慶認為王猛是前秦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對前秦發展和北方統一影響深遠,是十六國時期傑出人物之一,從學術研究角度肯定王猛在曆史進程中的推動作用,為深入了解王猛的曆史功績提供專業依據。
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評價“猛之為人,蓋倜儻有大誌,而不屑於小節者。其治秦也,以法為治,而能使民安其業,此其所長也。然其用刑太峻,亦不免有刻核之譏”,在認可王猛大誌與治國功績的同時,也客觀指出其用刑嚴苛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呈現出一個更為立體、全麵的王猛形象。
綜上所述,曆代對王猛的評價豐富而多元。他在前秦崛起、興盛進程中的卓越領導才能、高瞻遠矚謀略與斐然改革成效有目共睹。儘管在其生平作為中存在些許爭議之處,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曆史長河中的璀璨之星。王猛的傳奇一生,已然成為後世汲取智慧、砥礪奮進的曆史源泉,持續在華夏曆史的演進中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理想與抱負不懈奮鬥。
喜歡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請大家收藏:()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