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華組織的校園畫展
六月的最後一周,西江鎮中心小學的美術教室裡,風扇吱呀吱呀地轉著,卻驅散不了夏日的悶熱。李月華挽起藍色襯衫的袖子,額前的碎發被汗水浸濕,貼在皮膚上。她麵前的長桌上鋪滿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畫作。
“李老師,何校長找你!”學校教務處的陳主任站在教室門口喊道。
李月華直起酸痛的腰,用手背抹了抹額頭的汗珠,快步走向校長辦公室。推開門時,她看見何校長正在接電話。
“好的!好的!王局長請您放心!我們一定辦好慶祝建黨節的畫展!”何校長掛斷電話,轉身時臉上的笑容還未褪去,“李老師,建黨節的畫展時間定在七月一日了,王局長要親自來我們學校參觀,你和其他美術老師能準備好嗎?”
李月華的手指不自覺地絞在一起:“可今天都六月二十八了……”
“我知道時間緊,”何校長頓了頓,“如果六個美術老師一起,從五百多幅作品裡選出七十幅,再布置展板,兩天夠嗎?”
李月華深吸一口氣,鏡片後的眼睛眨了眨:“我們竭儘全力。”
當天下午,李月華召集了五名美術老師幫忙。她做了簡單分工,要求大家把學生作品按年級分類,分彆找出色彩、構圖都比較出色的作品。
“大家注意主題契合度,”李月華站在教室中央,手指輕點著一幅畫,“建黨節是紅色主題,但孩子們的理解可以多元——天安門、紅旗、家鄉新貌,甚至他們想象中的未來中國都可以。”
夜幕降臨時,其他老師陸續離開。李月華獨自留在教室裡,台燈的光暈籠罩著她清瘦的身影。她將選中的作品一一編號,不時用鉛筆在便簽上寫下評語。當最後一張畫——五年級李明畫的《水泥路通到我們村》被放入“入選”文件夾時,窗外已完全天黑了。
建黨節當天清晨,七十幅畫作整齊地陳列在教學樓前的長廊裡。六年級的王小雨早早來到學校,看見自己的水彩畫《媽媽的刺繡》被掛在入口處,激動得原地跳了起來。她轉身時看見李月華正在調整一幅畫的展板角度,晨光為老師鍍上一層金邊。
“李老師!”王小雨跑過去,從書包裡掏出一個紙袋,“這是我奶奶做的艾草香包,送給您。”
李月華彎腰接過,聞到淡淡的草藥香。她正要說話,校門口傳來汽車鳴笛聲。何校長小跑著迎上去,王局長穿著筆挺的西裝從黑色轎車上下來,身後跟著幾個拎著公文包的隨行人員。
“這些……都是你們學生畫的?”王局長在一幅《航天夢》前駐足,畫麵上火箭噴出的火焰被孩子畫成了七彩的。他湊近看了看署名:“三年級二班趙亞麗?”
李月華走上前:“是的,亞麗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說想畫火箭帶爸爸回家。”
王局長直起身,目光掃過整條畫廊,突然轉身對何校長說:“這些作品比縣城的還好!你們這位李老師不簡單,要好好宣傳。”他掏出手機對著幾幅畫連拍數張,“我回去後發到校長qq群裡讓大家都看看,不過你們也要加強宣傳,特彆是組織畫展的李老師更要宣傳。”
何校長連連點頭,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等王局長一行走向禮堂參加慶祝活動,他立刻拽住路過的陳主任:“快聯係小店小學的林小華!讓他立刻到中心小學來,再安排一名老師接替他的工作。”
下午三點,烈日炙烤著操場。林小華騎著摩托車趕到了中心小學。何校長在會議室裡來回踱步,見他進來立刻迎上去:“小林啊,情況緊急,王局長點名要宣傳李月華老師……”
“我明白,”林小華從背包裡掏出筆記本,“什麼時候要?”
“最好今天就能給王局長過目。”何校長搓著手,“李老師正在畫展現場,你可以先去看看。”
畫展現場,一大群孩子把李月華圍在中間,她耐心地給孩子們介紹每一幅作品,還分析了作品的優缺點,指出孩子們在美術創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引導他們畫出更優秀的作品。
看到李月華認真講解的樣子,林小華沒有上前打擾,而是拿起數碼相機,快速按下快門,一個個生動的畫麵被鏡頭定格下來。他認為這些畫麵應該可以被《安城日報》采用。
拍完照片,林小華又和旁邊的幾名學生交流,詢問他們在創作時,李月華是如何指導他們提高作品質量的。他快速記錄下孩子們的回答。站在遠處,林小華看見陽光灑在那些精美的畫作上,他再次悄悄按下相機快門。
林小華本想和李月華聊兩句,可是幾個孩子圍著她問問題,一直沒有走開。等最後一個學生離開,林小華才走上前:“李老師,我……”
“剛才何校長跟我說了,”李月華用抹布擦著手上的顏料,“需要我配合什麼?”
林小華注意到她右手虎口處有一塊洗不掉的綠色水彩痕跡:“我想了解您是怎麼教這些孩子的。他們的畫……很特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月華愣了一下,隨即笑了:“去問問孩子們吧,他們比我更清楚。”
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林小華采訪了三個不同年級的學生。五年級的張強說李老師會帶他們去田野寫生;三年級的劉芳芳記得李老師用土豆刻印章教他們版畫;而六年級的陳磊則驕傲地展示他獲獎的泥塑作品……
“李老師說我將來可以考安城師範學校美術班,”陳磊摸著那尊粗糙但生動的老牛塑像,眼睛亮晶晶的,“我爸本來要我初中畢業就去打工的……”
參觀的人群漸漸散去,林小華在教師辦公室找到正在批改美術作業的李月華。夕陽把她的側臉染成琥珀色,鋼筆在紙上劃出沙沙的聲響。
“李老師,”林小華輕聲問,“聽說您拒絕了縣裡學校的邀請?”
李月華筆尖一頓,抬頭時眼鏡反射著橙紅的光:“這些孩子更需要我。”她指向窗外——操場邊上,幾個學生正在牆報上塗鴉,“你看那個穿紅衣服的女孩,開學前她連直線都畫不直,現在……”
她的聲音突然哽住。林小華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紅衣女孩正教同伴調配顏料,動作嫻熟得像個小老師。
下午四點,中心小學那台唯一能聯網的電腦前,林小華敲下最後一個句號。打印機嗡嗡作響時,何校長推門進來,看了看林小華完成的新聞稿件。
“寫好了?”他湊過來看剛出爐的稿件,《點亮山裡娃的藝術夢》的標題在燈光下格外醒目。
林小華揉著發酸的眼睛:“您看看有沒有需要改的。”
何校長讀著讀著,對稿件描述的故事越來越感興趣。當他讀到李月華每月從微薄工資裡擠出錢給學生買畫材那段時,他認為林小華寫得很生動。
當天下午,王局長在上車前讀完稿件,對稿件的質量很滿意,同意稿件立即發送給《安城日報》。在離開之前,王局長還對何校長說,教育局同意了給整個校園接通網絡的申請。
一周後的星期四,《安城日報》副刊頭條刊登了這篇報道。配圖中,李月華蹲在孩子們中間,手裡拿著一個顏料瓶,笑容比身後的畫作還要明亮。當天下午,何校長親自將報紙貼在學校榮譽欄最醒目的位置,而陳主任則把另一份報紙鎖進了檔案櫃。
放學時分,李月華像往常一樣走在最後。經過榮譽欄時,她停下腳步,指尖輕輕撫過報紙上自己的照片。遠處傳來孩子們的嬉笑聲,她轉頭望去,看見幾個學生正在操場邊的白牆上畫一道彩虹。
喜歡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請大家收藏:()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