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農業局的王副局長,談蔬菜基地的事……”
林小華拿起手機撥了個號:“王局長,我是西江鎮林小華。對,有個事跟您商量下……”簡短通話後,他放下手機,“王副局長說可以改期。張主任還有問題嗎?”
張大勇啞口無言,頹然坐下。
十分鐘後,18名乾部戴著草帽,提著水壺站在大院中央,引來不少圍觀群眾。林小華和劉仁華也換上了便裝和膠鞋。
“出發。”林小華簡短地命令道。
一行人步行來到鎮政府後麵的一片玉米地。清晨的陽光已經有些灼人,幾位白發老人正在地裡彎腰除草。看到這麼多乾部過來,老人們直起腰,疑惑地張望。
“老人家!”林小華快步走到一位駝背老人麵前,“我們是鎮政府的,今天來幫您乾農活。”
老人連連擺手:“使不得使不得!你們都是乾部……”
林小華扶住老人:“老人家,這些年輕人上班遲到,今天特地來勞動鍛煉。”他轉向乾部們,“每人負責兩壟地,把雜草除乾淨。開始吧!”
乾部們麵麵相覷,不情願地下到地裡。張大勇站在田埂上不動,林小華走過去遞給他一把鋤頭:“張主任,需要我示範嗎?”
在眾人注視下,張大勇隻得接過鋤頭。林小華和劉仁華也拿起工具,開始熟練地除草。汗水很快浸透了他們的襯衫。
一位老太太顫巍巍地走到林小華身邊:“書記啊,這麼熱的天,彆乾了……”
林小華抹了把汗:“老人家,您天天這麼乾,我們乾一天算什麼?”他提高聲音,“知道農民幾點下地嗎?五點!我們八點上班還遲到,對得起這些供養我們的老百姓嗎?”
地裡除草的乾部們動作漸漸認真起來。張大勇的襯衫後背濕了一大片,他笨拙地揮舞鋤頭,不小心鏟倒了一株玉米苗,慌忙蹲下去扶正。
“不是那樣弄的。”旁邊一位老人走過來,耐心地示範,“要這樣,輕輕提起來,根部培點土……”
圍觀群眾越來越多。兩個賣菜回來的婦女站在田埂上小聲議論:“這個新書記是動真格的啊。”
“聽說他是本地人,知道老百姓的苦。”
“早該這麼治治這些官老爺了!”
中午時分,林小華宣布休息。乾部們癱坐在樹蔭下,個個麵色通紅,手上起了水泡。老人們端來涼茶,乾部們羞愧地接過,連聲道謝。
“感覺如何?”林小華問張大勇。
張大勇捧著粗瓷碗,聲音沙啞:“林書記,我……我知道錯了。我父親也是農民,可我……”
“下午繼續。”林小華拍拍他的肩膀,“記住今天的感覺。”
傍晚收工時,乾部們的衣服已經看不出原本的顏色。老人們感動地拉著他們的手:“明天彆來了,太辛苦了……”
“老人家,”林小華大聲說,“今後誰要是對來辦事的群眾態度不好,我就還讓他來乾活,直到群眾滿意為止!”
圍觀的群眾中爆發出掌聲。一個中年漢子高聲說:“林書記,這才叫為人民服務!”
回鎮政府的路上,18名乾部沉默地走著,但眼神已經與早晨不同。張大勇主動走到林小華身邊:“林書記,蔬菜基地的事,我想再跟您彙報一下思路……”
一周後,西江鎮政府的上班紀律煥然一新。早晨八點,所有乾部都已到崗;辦事窗口前,工作人員笑臉相迎。來辦低保的老李頭驚訝地發現,以前要跑三趟的事,這次十分鐘就辦妥了。
“同誌,能不能……給我倒杯水?”老李頭試探地問。
“當然可以!”工作人員立刻起身,“您稍等,我馬上給您倒。”
一個月後,縣政協副主席何仁慧到西江鎮考察。走進寬敞明亮的辦事大廳,看到工作人員熱情專業的服務,她驚訝地問隨行的劉鎮長:“這是……原來的那批人?”
劉仁華笑了:“人還是那些人,作風不一樣了。”
何仁慧特意約見了林小華。聽完他的“田間點名冊”做法後,何仁慧若有所思:“小林啊,你這個辦法……很有創意。不過……”
“何書記,”林小華坦然道,“我知道有些同誌覺得這辦法太‘土’。但我覺得,乾部隻有真正了解群眾的辛苦,才能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服務。”
林小華望向窗外綠油油的稻田:“因為我父親也是一個農民。他常跟我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話,我一直記著。”
何仁慧站起身,緊緊握住林小華的手:“好一個‘田間點名冊’!希望你能保持這份初心。”
喜歡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請大家收藏:()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