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晚膳後,夜幕降臨,方南便打發走了石頭,獨自一人走向了外公的書房。
書房內燭光搖曳,亮如白晝。
王明海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椅子上,手中捧著一本微微泛黃的古籍,聚精會神地翻閱著。
一旁的案幾上,一個小童正在精心烹製散發著怪異味道的茶湯。
方南走進書房,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道:"拜見外公。"
王明海抬頭看了一眼方南,隨即將手中的書籍放在一旁,指著一個方向說道:"從今日起,你就在那邊溫習功課吧。"
方南順著外公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在書桌的一側,多了一張小桌,桌上整齊地擺放著文房四寶,還有數十本典籍。
"這些文集都是近幾年書院裡通過童生試的學子們的答卷,將其整理彙編而成,並由老夫和其他夫子們進行注釋,希望能對你的學業有所助益。"王明海解釋道。
方南不禁暗暗咂舌,一個童生考試的複習資料就這麼多,嗚呼~
“有什麼不明白的,隨時問老夫”
“知道了,外公”方南坐到桌子旁邊,拿出一本文集開始翻閱。
方南此時才知道一個童生的科考,竟然也不簡單。
文集裡一個考生的答卷就有十幾張之多,帖經、墨義、律法、算術、詩賦、經義和策論。
令方南感到好奇的是一個考生的年齡,十一歲,在後世也就是個小學生。
卻在策論裡引經據典,建議朝廷大興農桑,洋洋灑灑一千餘字,比後世的大學生也不遑多讓。
帖經和墨義也就相當於填空和簡答題,主要是考學子對四書五經的熟悉程度。
律法是看學子對國家的律法是否熟悉。
童生的算術不要太簡單,方南看了看就忽略而過。
文集裡的詩賦中規中矩,遠遠比不上方南腦中的積累。
最令方南感到頭疼的就是經義和策論。
經義主要是測試學子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根據指定的經書文句作文,闡明其中的義理。
策論考試則是要求學子就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
學子需要撰寫議論文,展示他們對時政的理解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方南看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內心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渴望係統中的"過目不忘"和"儒道宗師"這兩樣技能。
約莫過了一個時辰,王明海的聲音在方南耳邊響起“南兒,時間差不多了,過來坐”
方南看了半天文集,略感腦袋暈沉,聞言放下書籍,來到外公身邊。
王明海抬手示意方南坐下“這幾日你就先看書,熟悉科考的內容,等文會結束,老夫再親自教導於你”
“多謝外公”
“好了,今日就到這裡,你且去歇息”
“是”
方南出了外公的書房,沿著青石板的小路,返回了天字院。
現在已經寒冬,院子裡寒風凜冽,彆的小廝都躲在房間中取暖,隻有石頭在院子裡站樁。
“少爺,快進屋”石頭打開了方南的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