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晨光熹微,港口數百條船隻泊在岸邊,桅杆林立。
大楚水師繳獲的扶桑關船、小早船,經過簡單修補,去除了倭寇標記,刷上了楚軍的徽號。
還有大量征調自東南沿海的船隻,各船廠為移民趕製的大船。
碼頭上,人聲鼎沸,黑壓壓一片。
即將踏上征程的東瀛道第一批官員,約二三百人,身著各色官袍,顯得格外醒目。
為首的正是朝廷新任命的東瀛道觀察使王守仁,年約五旬,麵容清臒,身著緋色官袍,頭戴烏紗帽。
身邊簇擁著東瀛道觀察副使李景龍、司馬張翰、提學大使孫文彬,以及各州府縣的知府、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大小官員胥吏。
當初朝廷選拔東瀛道官員時,聽聞要去那萬裡之外的蠻荒海島,且戰火未熄,許多官員顧慮重重,畏難不前。
朝廷果斷宣布:願赴東瀛道者,官升一級,三年考績從優,優先擢升!
此令一出,吸引了一批如王守仁般渴望建功立業、或是仕途稍顯停滯、決心“賭一把”前程的官員前來。
前來送行的有嶺南道新任觀察使劉裕、副使趙文清、泉州知府周明遠等本地大員。
“王大人此去萬裡,開拓新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望保重身體,早日傳來佳音!”劉裕拱手說道。
“多謝劉大人,諸位大人!守仁必不負朝廷重托,待東瀛道初定,再邀諸位同僚共飲慶功!”王守仁深深一揖。
其他官員也紛紛與送行的官員作彆,互道珍重平安。
登船的跳板放下,王守仁率先邁步,踏上船板時,忍不住回望了一眼城郭,眼中閃過一絲眷戀,隨即眼神變得堅定,大步登船。
身後的官員們,有的昂首跟上,有的一步三回頭,充滿了不舍。
碼頭上還有密密麻麻、拖家帶口的數萬移民。
人群喧囂,人聲、行李碰撞聲、孩童哭鬨聲混雜一片。
有人挑著扁擔,一頭是鍋碗瓢盆,一頭是被褥衣物。
有人推著獨輪車,上麵堆滿了家當,老人孩子就坐在上麵。
更多的是背著碩大包裹,牽著妻兒的手。
陳老漢蹲在岸邊,用布滿老繭的手抓起一把泥土,小心翼翼地包進一塊粗布裡,貼身收好。
“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要背井離鄉……聽說那邊地多,官府給田種,還給安家銀……為了兒孫,這把老骨頭,拚了!”
年輕小夥趙鐵柱滿臉興奮,揮舞著胳膊:“在家鄉種那兩畝薄田,啥時候是個頭,東瀛道聽說地廣人稀,官府發房子和土地,嘿嘿,去了好好乾,掙份家業,再娶個媳婦,生他幾個娃!”
婦人李氏緊緊摟著年幼的女兒,望著波濤洶湧的大海,低聲啜泣:“當家的,你說那扶桑……真能過上好日子嗎?這大海,看著就嚇人……”
李氏的丈夫沉默著,隻是用力握緊了她的手,眼神望向遠方。
開船的號角長鳴,“登船嘍——!”
吏員們高聲呼喊著維持秩序。
人流開始緩緩湧向各艘船隻,小心翼翼地走過跳板,老弱婦孺互相攙扶,孩童們被父母抱上船。
一艘艘船的甲板、船艙漸漸被填滿,回望泉州城的身影越來越多,許多人的眼中噙著淚水,無聲地與故鄉告彆。
“起錨!升帆!”
隨著船老大一聲令下,沉重的鐵錨嘩啦啦收起,巨大的風帆在桅杆上“嘩啦啦”地展開、鼓滿。
數百艘大小船隻,緩緩離開碼頭,駛向遼闊的大海。
船上的官員和百姓,都擠在船舷邊,望著漸漸遠去的海岸線,心潮澎湃,開始了命運的航程。
航行中,大海展示了它的壯麗,碧空如洗,海天一色,無邊無際的蔚藍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