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就比如這種族歧視。
說實話,沒有比較,哪裡來的優越感?沒有歧視、排外,又哪來的團結、自豪?
部落要有包容性,廣納各族,但也不能做“政治聖母”,什麼都包容。
當然,就算要接納發展“排外”“歧視”這些東西,卻也不能太過極端。
對異族某個值得尊重的個體,該尊重就尊重,該敬佩就敬佩;當然,這也隻是某個個體,對那異族的種族、民族,還是要另一番權思。
黑白之事,不是那麼容易說得清的。
越是深入,黎木越是感歎祖宗智慧,雖然現代人喜歡極端、喜歡鑽牛角尖。可中庸之道的這千年傳承,又何嘗不是一種更好地答案?
而當黎木放下了那所謂現代人“聖母性包容、矜持”,再去發展文化,卻是明顯更容易了。
族人們反而更容易接受這些帶有“針對意味”“自誇意味”的講課。
就連一些平時不怎麼喜好聽課的族人,也偶爾跑去聽聽。
同時,講課也開始步入專業化、規模化。
定期還有一些考核,參與考核通過者,甚至可以獲取一定量的現金獎勵。
而且,近期市場隊發展蓬勃。部落的人口、資源增長的趨勢下,也帶動了經濟環境的成長。自然,花錢的地方也就更多了。
於是,聽課的族人就又多了一批。
當規模超過一定程度後,從眾效應便引發了。
黎木見部落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索性,便對教育隊,進行了二次改革。
將其分為三大部分。
分彆是學術、專業、惠民。
學術,以私塾、學校的傳教類型為主,多收年齡偏低的孩童,傳授數學、語文、體育、衛生、道德、藝術、科學...等。每天需要花費4~6小時在其上。但成功學有所成,包分配崗位。
有語言家莎莎、數學家哲思、歌唱家納托莉、衛生哈南、體育袈摩沙、科學汗納等人掛名指導。
專業,以師徒、學館、學派的傳教類型為主,橫跨多個年齡段,傳授各類專業工作、技術的知識,實踐占比較高。雖說在教育隊待的時間比較短,通常在1~2小時,不過同“學術”一樣,專門劃分了場地、建築。
有雕刻大師斑斑、建築大師帕魯、種植大師吱吱、市場總管卡加、養殖總管卡卡紮等人掛名指導。
惠民,以麵向大眾的活動為主。多以舞蹈、音樂、說書,甚至是籌備的小品、話劇形式展出。旨在廣泛宣傳文化、禮樂、小知識、修行指導,並設立定期考核,不強製進行,有不菲的獎勵。
至此,部落教育隊,算是真正意義上,種下了“教育”的種子。
然而,就在黎木與幾名高層商討細節之時。
一名察探隊員焦急敲門而入。
“大人,急報。”
黎木接過紙張。
語言簡潔,上書兩行:
上遊發現火山,嗜熱族群眾多。
多族初窺冶煉技術,現已與哥布林全麵開戰......
喜歡奇壤請大家收藏:()奇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