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猿族。
不得不說,其類人的骨骼構架,真的非常適合他們操作工具、投擲、采摘等。
彆的不說。
光是從手指來看,就足以推斷出許多東西。
比起精人較短的指節,納猿族的幾節指頭則要長出一小段,且關節活動角度也更大,並且,手指的筋膜也普遍更加粗壯。
這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強的“抓握”能力,以及做出更複雜的指尖組合動作。
這樣的行為,不僅幫助它們更好的生存,也能反向反哺他們的大腦發展。
這就導致,納猿族有了更多的“動作空間”。
更多的動作空間,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思考,從而衍生出了更多的“欲望”。
從這個角度來看。
手指的不同,極有可能是納猿族在森林中有著“更多私欲”的原因之一。
但也正因為這一點。
他們才會淪為林區的底層,卻又底的不是那麼徹底。
袈摩沙,前往的地方,是一個被稱為“火石村”的村子。
這個村子在納猿族中,勉強算是大村,共有人口226人。
他們能發展到這個地步,某種程度就與他們的“愛逛”有關。
如果不是他們愛逛,就不足以吸納遊離的人口,就不足以找到更多的食物來源,也不足以遇到黎木部落的拍賣會了。
但也正因為他們的“愛逛”,在相對豐富的資源下,人口卻始終卡在這個程度,很難有穩定的增長。
人口上不去,這個村子,就永遠算不得真正的“大村”,更做不到那足擁有數千人口的“大鎮”。
而成不了正統意義上的大村,還有一點更為現實的“坎兒”難過。
那就是修行。
納猿族,比起林行者擅長用腿,則更擅長用手臂。
某種程度上,他們的修行體係,並不遜色於林行者,甚至更具有先進性。
他們找到了一條,緩緩改造強化身體,並最終完成整體升華的方法。
而一旦整個身體都能改造熬煉完畢,那距離生命層次躍遷也就不遠了。
所以,單看二集數量,納猿族數量不及林行者。
可二集率,卻是要略高於林行者的。
他們甚至明確了修行者的境界,或者說“階段”。
分為:煉皮、煉筋、煉骨、煉髓、蛻凡五個階段。
煉皮是修行的入門,讓皮膚堅韌如革;煉筋則是強化筋膜,使動作更加敏捷有力;煉骨能讓骨骼變得堅硬,承受更大的力量;煉髓是深入骨髓,挖掘身體的潛力;而蛻凡則是借助這樣的身體挑戰自然,嘗試刺激發生躍遷。
可以說,基本蛻凡後,就基本都是二集了。
甚至,有些天賦異稟的納猿族,在蛻凡之前,就達到了二集,在蛻凡之後走的更遠,獲得了不弱於長老牌的實力。
然而,火石村雖然知曉這套修行體係,卻受限於人口和資源,修行者數量稀少。
最主要的是。
他們修行的根基,是一種類“氣血”的力量。
而這種力量,需要大量的營養補充,最好還要輔助發達的醫學、生物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