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樹洞駐地。
雖然生活在其中的百姓沒什麼感覺,可許久沒有回來的族民,卻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其中變化。
最明顯的,就是道路。
以往掛著飛索,一個接著一個,小心翼翼的過。
有恐高的,更是往返一趟要了半條命。
更嚴重的,遭遇湖風,一個沒抓穩,人貨兩失。
現在,纜車路段已經越來越多,偏過腦袋不去刻意地看,比起雙臂吊著鉤索移動要好了太多。
而且,其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也提高了許多。
坐在其中,看左右兩邊來來往往的物資、人員,感受著山水相間、雲霧鳥隱的景色,便到了地方。
同時。
以前落地後的山口前,都是泥路、碎石路。
板車一路上晃晃悠悠,顛簸不已。
現在呢?
最次的也是壓實的石粉、炭粉路麵,稍微好些的,還會鋪設石板,設立一些照明、驛站等。
同一時間往返於部落兩處的的人流量也明顯增加了許多。
族民們一邊驚歎於這巨大的變化,一邊朝著部落內部走去。
當他們來到駐地外圍的交易區時,更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
以往簡陋的攤位,如今都變成了整齊的商鋪,商品琳琅滿目,應有儘有。
返程的族民們好奇地穿梭其中,摸摸這個,看看那個,臉上滿是驚喜。
本以為,見識了本部之後,回來後再難適應相關工作。
可現在,他們發現,是自己見識短淺了。
部落的發展力量,遠比他們的想的更加“強勁有力”。樹洞駐地,也在前進。
突然,一陣悠揚的音樂聲傳來。
順著聲音望去,隻見前方,廣場中央搭建了一個華麗的舞台,一群身著豔麗服飾的舞者正在翩翩起舞。
他們穿著三色染料染製的棉衣,上麵的花紋精美複雜,每一次隨著動作的揮動,就仿佛有一群蝴蝶兒飛過似得。
雖不及部落本部那些專業的“文藝”“文娛”,卻也彆有一番接地氣的風味。
音樂也是在部落本部沒聽過。
似乎是當地幾個新來的部落,將他們的文化、技術以“貨物”方式交易了過來,因此,曲子還沒有傳回本部。
金屬鍋、大鼓、液管、笛子、簫、牛筋琴...
部落如今的樂器也可謂千奇百怪。
隻不過沒有太多奇跡製造師參與製作,大多是些粗製的,就算有精致的,也因為沒有加護,上不了檔次,算是普通百姓可以消費得起的主要娛樂之一了。
這裡的相關愛好者,可不管這個那個,有了新曲,自然就拿來“邀歌”了。
花點閒錢。請幾個歌者、舞者、樂者,試著玩玩新曲。既能吸引客人,又能快樂自己。
返程的隊伍剛好經過這裡。
周圍圍滿了觀看的百姓,他們隨著音樂的節奏鼓掌喝彩。
一位老族民感慨道:“咱們這樹洞駐地變化可真大啊,就像做夢一樣,這才過了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