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季四月初。
單日的晝夜時長比例恢複正常。
且白天光照開始出現減弱趨勢,夜晚時間呈延長趨勢。
部落各行各業,近期開始逐步傾斜軍工,部落內,多多少少有人收到了消息,可能又要有大動作了。
鹽湖區內。
部落目前已經生產出12門重炮,85把粗管火槍。
威力、射距、穩定性都沒有什麼大問題。
可真正投入使用問題還有三點。
這第一點,這些武器的使用需要大量的彈藥。
尤其是炮彈的製作。
從礦物冶煉,合金熔煉,加護鍛造,模具成型,部件組合,再到二次打磨,型號校驗,符文刻畫,評級入庫。
這些流程一個都不能少,這就導致彈藥產能嚴重不足。
也就粗管火槍的紙包彈可能稍微好做一些。
這第二點,便是這些武器的操作需要專業的人員。
重炮和粗管火槍的操作技巧複雜,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上手的。
畢竟是初代武器,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這些地方嚴重關係著射擊壽命、穩定性、安全性問題。
如果操作不當,倒是器具受損都算是其次的了,一旦發生炸膛、短爆等現象,那才是真的損失慘重。
所以,部落急需培養一批專業的炮手和槍手,以及一批能夠維護這些武器的工匠。
這第三點,就是這些武器在運輸和部署上存在困難,也是問題最大的地方。
重炮體積龐大,移動起來極為不便,在複雜的地形中更是難以施展。
粗管火槍雖然相對輕便,且口徑較大,數量不多,卻又不少,人員、運輸和存放也需要專門的安排。
而部署就更麻煩了,需要場地能夠滿足武器的射程和威力,還需要考慮到防禦和隱蔽性。
在野外作戰時,如何快速部署和轉移這些武器,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舉個例子。
重炮擊發後,巨大的聲響是一個問題,它很容易暴露炮兵陣地。
而更嚴重的,是“揚塵”。
炮彈激發後,不僅炮膛會產生煙霧,周圍的地麵也會揚起大量的塵土,在戰場上,這無異於給敵人明確的指示標。
這是否意味著,炮兵陣地需要選在濕潤或堅硬的地麵?
是否要配備專門的建氣人員修建工事,是否要加派靈風精人驅散煙霧?
部落高層意識到,要想讓這些武器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解決這三個問題。
於是,他們立刻做出決策,一方麵增加彈藥工坊的人手,優化製作流程,提高彈藥的產能。
另一方麵,在部落內發布招募令,選拔有潛力的年輕人進行專業訓練,培養出一批合格的炮手和槍手。
同時,部落的工匠們也開始研究如何改進武器的運輸和部署方式,預案設計專門的炮車和槍架。
可這些,對軍隊人才的要求變得極高,尤其是如今這種重視作戰能力和思想指導的部隊。
其重武器,甚至可以說是“外包”給研究部門製造的。
自己內部的研究部門,屬實“羸弱”。